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梦想的种子已经开花


■本报记者  卫雨檬  通讯员  吴馥桐

近几天,一则“从天而降”的消息令大家期待万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即将开讲!”

此刻仰望星空,追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足迹,人们这才意识到,距离中国航天员太空第一次授课已过去了8年。那堂载入历史的太空授课,带来的新奇和震撼至今让国人难以忘怀——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课堂,出现在中国航天的新时代。这堂课,讲台最高:设在距离地球300多千米的太空;这堂课,同学最多:全国6000万中小学生和围观直播的亿万观众。

这是一堂充满神奇的课堂,如科幻作家刘慈欣说:“这堂课最伟大的地方不在于简单展示了几个知识点,而是像一支画笔一样,为孩子们描述了一个与地球重力世界不同的太空世界。”

2013年6月20日上午,一台存在于遥远太空中的讲堂,让许许多多大地上的孩子们打开了思维的天窗。当两个陀螺在失重状态下划出不同的奇妙轨迹,当王亚平老师美丽的面庞倒映在水球里,那一刻,孩子们既看到了梦想起飞的天空,也感受到心里一颗名为“航天”的种子在种下。

从神舟十号飞行任务进行首次太空授课,到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驻留6个月,当年坐在地面教室里听课的孩子们,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拔节生长。在时间的浇灌下,梦想的种子已经开花。

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朵花,都绽放得多姿多彩。

8年前,还是物理课代表的王楠,惊叹于课本里的理论在眼前真实上演;8年后,她已成为一名航天科研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向着太空深处迈进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3年前,7岁的王京天蹲在电视机前守候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发动机巨大轰鸣声带来的震撼,令他激动地从地上跳起;13年后,他在海南文昌亲眼目睹了天和核心舱的发射,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制作航天科普视频,传递更多中国航天的时代魅力。

2022年,一款名为“宇宙八音盒”的卫星乐器装置计划发射。它将收集外太空的波形数据,聆听宇宙八荒的声音。它的设计者,是一群来自清华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的同学。8年前,他们也在那6000万名中小学生里,共同聆听了点燃心中梦想的那堂“太空第一课”。

还有更多的孩子们,他们把从“航天”这一课中学到的“胸怀家国、计利天下的眼界和胸怀”以及“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带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全力拼搏。心怀梦想,就拥有了在未知世界不懈探求的勇气和毅力。

这既是个人的航天梦,也是整个民族的飞天梦。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颗梦想种子的未来会成为一座绚烂的花园。

有人说,“中国梦”的一部分是要放到太空中去做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意味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名片。

从20世纪50年代,我们种下第一颗种子开始,一代代航天人为此前赴后继、攻坚克难。每一次前人取得的进步,都在后辈心里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问天之路”上,从卫星发射到载人飞船,从太空授课再到空间站建设,中国声音、中国面孔、中国脚步已在太空中留下了永恒印迹。几十年来,梦想的种子已经开花,而更多的种子也在等待孕育。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保持好奇和探索,梦想是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一个拥有梦想的民族,必将是一个持续向上的民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