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十年攻关只为海上搜救而生


■任剑翔  李 纬

海上搜救,时间就是生命。飞行员紧急弹射逃生时,高效精准搜救关系到他们的生命安全。一直以来,落水人员定位难、时效性要求高、组织指挥协同复杂等特点,制约着海上搜救课题发展。

前不久,海军航空大学某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出一套飞行员遇险定位系统。装上这个系统,飞行员一旦遇险,搜救队会及时赶赴现场,开展搜救。

在模拟训练中心,笔者见证了这款系统的使用效果。当飞行员落水后,遇险定位系统自动开机发出信号,信号传输到指挥船和塔台,在监控室显示屏上呈现出一颗不停闪烁的绿色荧光点,光点所处坐标就是搜救目标具体位置。

“海上搜救不同于陆地搜救,落水人员定位受天气、海况等因素影响,定位数据差距大。”该项目负责人李洪烈教授介绍说,这套系统能够在中远海域的特殊海洋环境下进行海上航空遇险应急搜救。

研制该系统,李洪烈和团队成员用了整整6年。通过查阅资料,李洪烈发现,早在二战时期,飞行员海上搜救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虽然当时初步建立了近岸飞行员搜救体系,但无法满足战时中远海域的搜救需求。于是,李洪烈萌生了一个想法——研制一套可靠的飞行员遇险定位系统。

研发之初,他们面对的几乎是一张白纸,没有太多材料可以借鉴学习,李洪烈马上成立攻关团队,深入部队和军工企业进行调研。设计多大合适?安装在哪个部位?会不会干扰飞行?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需要一次次试验做支撑。

他们用辛勤付出编织出梦想的翅膀,助力项目成果的诞生——2017年6月,第一代飞行员遇险定位系统问世。

为检验系统可靠性,团队成员、海上搜救学科方向带头人杨航主动请缨,参加真实海域环境测试。一天上午,他佩戴好飞行员遇险定位系统,跳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无助力漂浮近3个小时。

归来后,看到杨航嘴唇发紫,手脚还生了冻疮,妻子心疼不已。他却笑着说:“能收集到第一手试验数据,苦点累点都值得!”

“我们设计的系统好不好用,官兵最有发言权。”为了让系统更贴合部队需要,杨航详细收集了官兵的意见,不断改进升级系统。

李洪烈介绍说,该系统具备地理信息、传感器检测、生命体征探测、自动化智能发报和应答信息处理等功能,能够为遇险人员提供高精度、全天候的实时定位服务。

去年底,李洪烈凭借发明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方位确定,飞行员‘落水’等待救援!”今年10月下旬,一场由该校与地方交通运输部门组织的海上搜救演练,在渤海某海域展开。

演练现场,笔者看到,搜救机组依托该系统提供的数据,从定位决策到开展搜救,整个救援过程进展顺利。

“这次演练只是一个起点,后面我们还要持续创新改进系统,让官兵们用上更好的设备。”李洪烈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