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不言败”需要“多研败”


■高天阳 王鹏飞

开国大将粟裕被誉为“常胜将军”,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每次胜利都是基于败仗研究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在他看来,常胜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善于研究败仗,在败仗中找到制胜密钥。

自古以来,善战者从不讳言失败。从败仗中吸取教训、研究对策,可以警醒自我、磨砺斗志,化害为利、规避风险。据统计,《孙子兵法》中论述败战的有13处,《六韬》中则多达49处。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反思自己指挥的长沙战役、土城战斗等“走麦城”的教训。几番卧薪尝胆、痛定思痛,才有了四渡赤水、三大战役等战争奇迹,有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有句名言:“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善于研究败仗,是其“用兵如神”的智慧之源。我军也正因为有着对历次战斗严肃认真的反思和检讨,才能在战争中不断自我完善,才能一仗比一仗打得漂亮。

对于军事科学来说,胜仗和败仗提供的经验是等值的。研究战争,既应剖析胜仗,也应检讨败仗。知胜知败,方能百战不殆。近年来,我军各级军事学术机构和指挥机关都在广泛开展战例研究,而如何“研败”,关键在于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一切战争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不能罔顾当时的条件“想当然”,也不能照搬照抄前人编写的参考资料,更不能纸上谈兵,抛开现实敌我力量、自然社会环境变化制定作战方案。某部队指挥员多次组织战例研究评析,直到亲临当年战场现地推演,才更加意识到实事求是的极端重要性。战胜不复,兵无常势。“研败”贵在科学求实,切忌生搬硬套;在于能够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找到制胜方法,供官兵学习借鉴,从而做到“知不可为,尔后可以有为”。

研究败仗,还要真实体验败仗。当前,红蓝对抗训练已经成为部队训练的一种基本模式,成为提升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某训练中心建立以来,90%以上前来训练的部队都铩羽而归。可是,屡败屡战的部队越磨砺越有锋芒,战斗力水平节节攀升。这充分说明,把败仗中暴露出的问题解决在打仗之前,上了战场才会多一分胜算。近年来,我军打造强大的专业化蓝军,充分发挥其“磨刀石”作用,逼着官兵通过实战对抗中的磨砺,换取未来战场上的胜券。

“多研败”不仅要研究败仗,还要盯着胜仗之中的败笔。1949年9月5日,我军第40军党委向兵团党委并前委递交了一篇“作战检讨”书。这是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宜沙战役和湘赣战役,打了大胜仗之后所写的,深刻总结了“不熟悉地形”“轻敌麻痹”等问题。胜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作战面对的仍然是诸多未知。作战之后多讲问题、查找败笔,正是继续迈向打赢必不可少的一步。正所谓,查出败笔是再写妙笔的关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通往胜利的征途中,我们必须枕戈待旦,在研究成功战例的同时,更应高度关注从古今中外失败之战中悟出取胜之道。如此,方能找准差距、补齐短板,防止重蹈覆辙,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