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把论文写在火热的演兵场上


■郭晓航

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校园,笔者总能在一群研究生学员眼中看到光芒:那是一种矢志求索的热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坚定。

这种矢志求索的热忱从何而来?

当笔者发出这个疑问时,博士研究生学员孙颖拿出了一张南海巡航的照片。

美丽的南海岛礁,海水清澈透明、富有层次。在灯塔指引着的潟湖入口处,一艘艘渔船缓慢入港。随着航迹由远至近,海水逐渐从深蓝变为淡蓝,在入港处呈现出碧绿的色彩。

夕阳下的南海,壮美中更添了几分温馨,令孙颖至今难以忘怀。守护这片让人魂牵梦萦的海域,是她主动参加各种演练、护航任务的动力,也是她选择攻读博士的初衷。如今,这片海域也成为她博士论文选题的直接来源。

“海拔4572米,气压571.7百帕;海拔4604米,气压569.2百帕……”标有海拔、气压以及经纬度的一组照片,是研究生学员罗嗣威从西藏边防调研回来的珍藏。

这片海拔高地,同样也是信仰高地。在这里,边防官兵心底那“清澈的爱”,让罗嗣威在撰写论文时充满使命感。

但满腔的热忱,并不必然带来论文撰写思路的畅通。从教室到战场,论文的选题和撰写,中间不仅隔着理论和知识的层层“屏障”,也隔着思维与实践的重重“关山”。

跨越论文与战场的“界河”,谈何容易。笔者曾看到,一些研究生常常挑灯夜战。然而,桌上散落的书本和资料,电脑屏幕上一个个不断闪烁的小窗口,都透露出他们心底的忧虑——自己的论文是否聚焦了实战的“靶心”?

为了让实战的导向真正立起来、让研究内容真正实起来,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把研究生们送到军委机关、战区联指、一线部队……学员们带着思考去、带着课题回,靠着一个个坚实的脚步,把论文写在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

一名研究生调研回来后,心里有了底气:“调研不一定能解决心里所有的疑问,却能验证自己研究的是不是真问题。”

更多的研究生,在部队一线远行万里,在电脑前绞尽脑汁,逐步变得胸有硝烟、言之有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战位一线的灵感倾泻、是思维深处的不吐不快。

脚步踏进“战场”,大脑才能感知“斗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学院围绕学位论文这一核心指标,不断使其聚焦“战场”这一靶心,让研究生在思维上实现转变与跃升。

采访结束时,这批研究生学员即将迎来战时政工网上推演。红蓝对抗、指令交替、谋略交锋……在这里,他们将运用论文的重要成果,看这份投向战场的答卷,能否经得起硝烟的检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