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战争拒绝“假如”


■张西成

有人说,对于一支善战的军队来讲,失利和挫折意味着新的出发、新的崛起。这话从长远角度讲富有哲理,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过就战败一方的当事者而言,失败可不是什么轻松浪漫的事,因为战败往往意味着国破家亡。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道出了对项羽兵败自刎的惋惜之情。提出假如项羽不自杀于江边,而是乘船回到江东,忍辱负重,卷土重来,打败刘邦还是有可能的。然而,这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项羽不会复活,历史不容假设。对此,宋代王安石亦有诗云:“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其实,浏览战史战例,总能遇到类似的各种“假如”。譬如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就曾有人评议道,假如开战之初伊军能对美军长达500千米的补给线予以致命打击,假如伊军能在巴格达成功组织起巷战,假如萨达姆政权没有众叛亲离,那么战争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样子。可战争的残酷就在于,它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不会“假如”,只有血淋淋的事实。

有道是,什么都可以重来,什么都可以尝试,唯独战争是个例外。作战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损失了,下次可以补回来。以国家利益和人的生命为代价的战争行动则是“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的“国之大事”。克劳塞维茨说过:“一场大规模战斗的结局给失败者和胜利者带来的精神影响都是比较大的。这种影响会使物质力量受到更大的损失,而物质力量的损失又反过来影响精神力量,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助长的。”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松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因为战场历来无亚军,一旦战败,不但血流成河,代价惨重,而且还会导致丧权辱国。

尤其是进入“秒杀”时代的信息化战争,发现即摧毁、首战即决战的特点更为明显。俄国军事家苏沃洛夫曾说过:“一分钟可决定战斗的结局,一小时可决定战局的胜负,一天可决定帝国的命运。”他在18世纪说这番话时似乎还有点夸张,现代战争却充分应验了苏沃洛夫的远见。一场速战速决的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往往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相当长历史阶段的命运和前途,对于大国来说,影响就更加深远。

战场没有“假如”,但却有诸多“必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措置裕如打好战前之战。“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古今中外一支支雄师劲旅,看似“胜在战”,实则是首先“胜在谋”“胜在备”“胜在练”上。1981年以色列突袭伊拉克核反应堆,仅用2分钟就大功告成。然而,为了这瞬间的高光时刻,以色列军队扎实备战了整整20年。以军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侦察收集伊拉克的核情报。在长期的谋划过程中,以色列根据情报变化,不断修改完善作战方案,并在伊核反应堆投入使用时,制定了更为详尽的突袭方案。对突袭队员的选择、训练、飞行编队等,都进行了精心构思和部署,并提出了遇到意外情况时的随机处置预案等。

历史不容假设,但透过历史的硝烟可以清醒地看到这样一条法则:胜利之师从本质讲首先是自胜;而败军之师在未走上战场时往往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正是麻痹、懈怠、成见和自负束缚了自己,成就了对手。未来战争,我们要战胜高技术强敌,还需克服诸多难题,但至为关键的还是首先强大自我、做好自己。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