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我是一个兵


■新疆军区某旅上尉 吴思源

寂寥的群山白雪皑皑,夕阳沿着山谷缓缓落下。我们一行人踩着山脊线,手拉手艰难前行。肆虐的风雪和稀薄的空气,用力拖拽着我们的脚步。

像这样和战友们一起,每日往返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运送物资,已成我平常生活的一部分。现在的经历,是我刚毕业时无法想象的。

2020年,我从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毕业。怀揣着硕士毕业证书和建功边疆的梦想,我信心满满地踏上开往边疆的列车。

火车转汽车,一路颠簸。我跳下接站大巴,沿着柏油路一眼望去,营房坐落在道路尽头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

挑战接踵而至。新排长集训,习惯于院校生活的我,对部队的生活节奏很不适应。那时,我不再有读研时的从容,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午夜梦回,我时常惊醒,辗转反侧时不断问自己——“一个硕士研究生,能在这里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

那是一次例行的军容风纪检查,边塞的烈日让人睁不开眼。队列前,队长的眼神冷峻如冰。

检查我的是一名皮肤黝黑的老排长。他按照项目逐一检查后,指出我的头发较长。当时我并未在意,心想他多少会给“未来的上尉”一些面子吧。

然而,晚饭后,刚进连队大门,我就发现自己的名字被写在通告栏中。

“咦,那不是我们的研究生排长吗?行不行啊?”听着议论声,当时我真想找一条缝钻进去。面对议论、怀疑甚至是轻视,我才发现,研究生在边关要接受一种全新的考核和答辩。

从此,食堂成为我深夜的工作室。每天熄灯后,我来到食堂,一遍遍学习理论、练习体能。我像是冬季的困兽,在食堂这个“山洞”里与自己搏斗。

为了结业考核不丢人,也为了向战友们证明自己,我拼尽全力。终于,努力有了回报,我以良好的成绩通过考核。

下连了,本以为能大干一场的我,被换上了列兵肩章当兵锻炼。严苛的训练、高标准的内务、快节奏的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像潮水般涌来。我别无选择,心里明白:只有把压力变动力,才能长出坚强的肌肉、练出过硬本领。

很快,单位前往高原驻训,我带着我们班驻扎在海拔5100米的点位上。

到达点位的第一天,大家都有高原反应。第一次上高原的我,反应异常强烈。搭好帐篷,我一头扎在床上,不一会就头疼得睡着了。醒来时,站在一旁的班长正高举着药水。见我醒来,焦急等待的战友把晚饭端上来。

“排长,饿了吧,吃点东西!”他们的话像一股暖流淌过我的胸口。瞬间,我喜欢上了肩上的那“一拐”。

高原强化训练时,随着海拔升高,我的肺部和喉咙像火烧一样,面部也灼痛难忍。走到中午,大家的步伐变得越发沉重,呼吸也越来越困难。

突然,战友吴飞宇摔倒了。班长想要把他扶起来,腿却一软,和吴飞宇一起摔倒在地。

我上前把班长扶起来,然后把吴飞宇的装具背在身上。豆大的汗珠滚入眼眶,抛物线般的山脊在眼中突然模糊。我擦了擦额角的汗水,盯着目的地方向,继续咬牙前行。

拉练结束回到宿舍时,已是繁星满天。班长拿出他的零食,给班里人分。那一刻,我感觉到自己和战友们正在拉近距离。他们向我敞开心扉:一开始,觉得研究生排长吃不了苦。

“现在呢?”“现在发现当然是不一样啦!”昏黄的灯光下,我们相视一笑。

那一刻,我才明白,来到部队的第一课是认识到“我是一个兵”。和战友们在一起,我们共同抵御严寒和冰雪,团结戍边、对抗敌人。

如今,在巡逻带兵之余,我还担任起翻译工作,在边疆的战位上释放自己的能量。

(董 浩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