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三个人 三代机 三十年

——追寻南部战区空军某基地3名歼击机特级飞行员的军旅航迹


■杨泽达 杨朝钊 李汉卿

飞行故事分享会现场。张学民摄

3名歼击机特级飞行员,3名军龄30年的战斗员,3名空军首批改装国产某型三代战机的亲历者,达龄停飞了。

南部战区空军某基地隆重为他们举行“告别蓝天”仪式和“云剑航迹”飞行故事分享会,表彰他们的功绩,聆听他们的故事。

3名“老飞”贡献卓著、屡立军功——

孟凡升,因成功处置发动机空中停车重大特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荣立一等功,被授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空军英模纪念章;陈彦廷,多次带队执行重大战训任务,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聂建华,曾与所在部队一起创造了某型战机作战训练领域的100余项第一,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故事分享会现场,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唤起三位飞行员共同的记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诉说着空军飞行员对使命的理解。

从孟凡升还原自己处置发动机空中停车重大特情的故事中,官兵们看到了生死抉择面前,一名共产党员“宁可付出生命、绝不亏欠使命”的忠诚与大爱;从陈彦廷分享的赴边境机场驻训的故事中,官兵们看到了飞行员“祖国和人民利益重如山”的壮志与无畏;从聂建华讲述自己与团队不断突破禁区、不断填补空白的故事中,官兵们看到了一名战斗员“使命面前敢担当、困难面前敢压倒”的坚定与勇毅。

“老飞”的故事在部队引发热议,战友们纷纷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感慨,产生更多共鸣:“这片海天,‘老飞’刚刚飞过,我们又将飞临;航迹无痕,誓言有声,且看未来梯队加力起飞的敬礼”……

48秒3次生死抉择,19天后重返蓝天——

孟凡升眼中的“关键时刻”

关于孟凡升的英雄壮举,基地官兵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当他在故事分享会中还原那惊心动魄的48秒时,现场400多名官兵还是被深深震撼了。

2009年7月26日,孟凡升在华北某机场驻训。10时01分,他收拾好装具、登上飞机、驾机升空。

一切,都跟往常一样。

2分钟后,孟凡升发现飞机发动机转速下降、温度下降,推拉油门时,飞机没反应。他立即再次活动油门,观察仪表,发现转速和温度一直在缓慢下降,飞机推力在逐渐减少,动力在逐渐消失。

孟凡升意识到发动机出现了重大故障,马上向指挥员报告。指挥员下令:“立即返场!”

此时,飞机在转向过程中,动力已经完全丧失,无法保持平飞,高度急速下降至300米。

讲到这里,坐在沙发上的孟凡升向前挪了挪,用手势给现场官兵进行演示。

该型战机驾驶守则规定:高度2000米开车不成功应视情进行场内迫降或跳伞。300米已经大大低于规定高度,孟凡升测算离机场的距离大概15公里。他判断不可能返回本场迫降,只能选择跳伞!

时间稍纵即逝,飞机高度已经降为200米,情况非常紧急。指挥员果断下令:“跳伞!”

当孟凡升准备跳伞时,本能地向外观察,发现飞机正处于城市上空,地面是人员密集区。飞机刚刚起飞,是满油状态,飞机还有弹药,坠落后结果不堪设想。

孟凡升果断操纵飞机,滑出了这个区域,准备找一个空旷场地跳伞。此时,飞机高度已下降到130米。然而,前方是一片村庄,他还是没有跳,继续全神贯注地操纵飞机。

讲到这里,孟凡升顿了顿,现场官兵紧张的心情也提到了嗓子眼。

当孟凡升第3次准备跳伞时,发现地面上是一个集市,依然不能跳!他再次推拉油门,试图恢复飞机动力,但未能如愿。

飞机,仍在迅速滑落。此时,飞机高度已经低于100米。“明显能感觉到大地的绿色扑面而来。” 孟凡升说。

“必须跳了!”几乎在指挥员命令传来的同时,孟凡升拉了弹射拉环,实施跳伞!

弹出去的一瞬间,巨大的载荷让孟凡升的眼睛出现了黑视。他什么都看不见,只听见耳边呼呼的风声。伞刚一打开,孟凡升就着陆了。

后来判读飞行参数才知道,孟凡升跳伞时飞机高度只有97米,是允许跳伞的最后极限。从发现特情到实施跳伞,总共48秒。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冒着生命危险4次尝试空中开车、3次放弃跳伞,与死神擦肩而过。

孟凡升的讲述一次次冲击着官兵们的内心。大家从故事的细节中感受到了当时的紧张和凶险。

在这次事故中,孟凡升胸骨、肋骨受伤,躺在病床上连翻身都成问题。“我要继续飞!”孟凡升让医生采取一切能用的办法帮他恢复身体,只为尽快重返蓝天。

故事分享会邀请孟凡升的家属张冬梅来到现场。主持人黄佩琪问:“孟凡升作出重返蓝天的选择时,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张冬梅哽咽地说:“我懂,老孟就是这么一个人。作为他的‘铁杆僚机’,我尊重他的选择,支持他重返蓝天。”

19天后,孟凡升穿上一身崭新的飞行服,利索地戴上头盔,又一次驾驶战机融入挚爱的蓝天。

英雄铸壮举,岂在一瞬间。一个人的执着追求,必然蕴含着一种深沉的爱。孟凡升说:“‘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这是我们全体飞行员的庄严承诺。关键时刻,哪怕需要付出生命也毫不犹豫,这已经化为我们的本能!”

单机迎战4架“敌”机,进驻边境机场只用3天——

陈彦廷诠释的“硬核精神”

“作为飞行员,一项关键素质就是要有强健的体魄。执行7小时的大航程训练,没有好身体,能顶得住吗?空中高强度对抗,承受9个G的载荷,没有肌肉保护,承受得住吗?”陈彦廷的开场白掷地有声,说话的时候眼神犀利、腰杆笔直。

去年年底,48岁的陈彦廷在上级组织的体能考核中拿到满分,更是在2分钟内做了113个俯卧撑。当主持人向观众“爆料”时,很多年轻官兵竖起大拇指!

从体能这个话题说起,陈彦廷分享了自己在对抗演练中一场“单刀赴会”的故事。

2006年,完成国产某型三代战机改装后,陈彦廷赴空军某试训基地进行2对4对抗,验证该型战机的作战性能。他知道这项任务不简单,自己驾驶的是国产新型三代机,对方同样是三代机,而且数量比己方多一倍。准备阶段,陈彦廷和僚机进行深入的战术战法研究,针对“敌”机特点制订了多种对抗方案。

演练当天,碧空如洗。全副武装的陈彦廷正在座舱中等待起飞命令,突然传来僚机突发故障的消息。此时,“敌”方4架战机已经抵达预定空域。

时间紧急,“敌情”就是命令。面对必须单独迎战4架“敌”机的不利局势,陈彦廷沉着冷静,紧急单机起飞。

“规避‘敌’方雷达,伺机攻击!”塔台指挥员的指令刚刚下达,空地通信突然中断。

没有地面指挥,没有僚机配合,陈彦廷驾着战机在空中就像一叶孤舟,危机四伏。4架“敌”机有的开着雷达,有的开着干扰,将陈彦廷团团围住。

陈彦廷一边保持电磁静默,一边通过大角度机动规避“敌”方雷达,迂回到“敌”机侧后方,将4架“敌”机各个击落……

讲到这里,陈彦廷声音里难掩自豪:“革命战争年代,英雄先辈发扬‘空中拼刺刀’精神,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我们作为英雄传人,更应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信念。况且,我对自己有信心,对我们国产战机有信心!”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适时问陈彦廷:“您带队执行过很多任务,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陈彦廷跟大家回忆起他带队赴边境机场驻训的故事。

那年,时任空军航空兵某师参谋长的陈彦廷接到命令,赴边境某机场驻训,3天时间进驻完毕!

指挥塔台缺、气象条件差、起降距离短,跑道尽头就是悬崖,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紧急进驻完毕,一系列问题摆在陈彦廷面前。

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创造条件,在极端的环境下把工作做到极致。没有塔台,陈彦廷用牵引车拉着导航台,戴着草帽在跑道尽头露天指挥;天气不好,他把当地气象部门的专业人员叫来,一起分析气象规律,找准可飞间隙进行飞行;起降距离短,他带着飞行员从速度、着陆点、地标、放伞时机等进行一一细化,并同步做好特情处置准备。

在边境机场驻训的日子里,作为带队领导和指挥员,陈彦廷与任务飞行员一次次升空,高标准完成巡航任务。

分享会上,陈彦廷坚毅而自豪地说:“巡航蓝天之上,看着祖国大好河山,守护人民幸福安宁,那种骄傲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任务结束后,陈彦廷听当地机场的工作人员说:“老乡们都讲,飞机一响,睡到天亮。”

“这是因为解放军到了,因为人民空军到了,因为祖国先进的战机到了,老百姓心安,所以睡得踏实。” 陈彦廷说。

群山依旧静默,江水奔腾如昨。谈起过往的经历,讲到奋飞的航迹,陈彦廷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神情。

执行100多次重大任务,创造作战训练领域的100余项第一——

聂建华寻求的“一路突破”

“忽然间要告别蓝天,不能再驾驶朝夕相处的战机升空了。有伤感,但没有遗憾,我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应该说是一名合格的战斗员!”讲述自己的心声时,聂建华说得谦虚而动容。

分享会现场,主持人给战友们展示了一组数据——

安全飞行3514小时,执行100多次重大任务,创造某型战机作战训练领域的100余项第一……

顺着这组数据,聂建华开始讲述自己作为战斗员“一路突破”的故事。

那年9月,聂建华所在部队奉命远赴雪域高原,填补空军史上一项空白:驾驶三代机征服高原某机场。由于气候恶劣、人迹罕至、航线陌生,此次任务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时任副团长的聂建华主动请缨。

任务当天,聂建华和战友们天没亮就来到外场。高原的风在太阳出来之前,总是犹如夹杂着冰针。尽管已经全副武装,寒风还是疯狂地从衣物的缝隙里钻进来。双颊被冻得发红的聂建华做着登机前的最后准备,一团团从嘴里哈出的雾气被吹散在空中。

随着指挥员一声号令,聂建华与其他3名战友驾驶战机腾空而起。

1小时后,机场的战友隐约听到远处传来的发动机轰鸣声。大家一边注视着跑道延伸方向的天空,一边紧张得屏住了呼吸。

高原空气稀薄,气流所产生的阻力小,战机正常着陆重量已经接近轮胎使用极限。此时,如果飞行员的操作稍有偏差,或者风向突变都会导致轮胎爆裂,发生事故。

正当大家为飞行员担心时,聂建华驾驶战机平稳着陆,巨大的摩擦力使轮胎着地的一刹那腾起一股青烟。一道难关就此攻克。

谈起自己的飞行故事,聂建华目光中透出勇者的无畏,一向沉稳的他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新机改装不久,需要开展夜间突防突击训练,这又是一个全新领域,聂建华再次与团队一起发起冲锋。

新机特殊的气动布局让飞惯了原有机型的飞行员有些不习惯,加之夜航训练,飞行员生活规律被打破,大脑反应有些迟钝。

为攻下这一难关,聂建华与战友们论证试飞后,先地面演练后空中带飞,先单机后编队,先分练后合练。在日常训练中设置“云中编队”“低空、超低空编队”,打牢夜间飞行基础。

一切准备充分。一天夜晚,飞机轰鸣声打破了夜的寂静。聂建华与几个先“吃螃蟹”的飞行员一起,驾驶新型战机轻快地在跑道上滑出,随后消失在茫茫夜空……数小时后,他们对模拟目标实施了精确打击,新战机夜训难点取得突破,开创了新机下半夜训练的先例。

聂建华说,改装国产某型三代战机以来,他与所在部队一起,几乎参与执行了所有重大任务,创造出第一次海上突防、第一次超低空突击、第一次空中加油、第一次高原夜训、第一次高原实弹训练等多项第一。

听着聂建华的讲述,官兵们更加懂得新机改装初期面临的艰难,不由自主地用掌声给聂建华和全体“老飞”们点赞。

三个人,三代机,三十年,宛如一首歌。分享会最后,3名“老飞”把对蓝天的眷恋、对战鹰的不舍、对事业的挚爱和对年轻官兵的嘱托,化为一个庄严的军礼。现场官兵全体起立,高唱《我爱祖国的蓝天》——

金色的朝霞在我身边飞舞

脚下是一片锦绣河山

要问飞行员爱什么

我爱祖国的蓝天……

伟大事业需要接力奔跑

■高  翔

习主席发表2022年新年贺词时说:“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今天,当目睹歼-20、运-20、空警-500等一大批新型战机列装部队、形成战斗力之时,我们更加体会到了习主席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

穿过历史之河,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人民空军组建之初,一架架破旧的飞机在冰封雪裹的大地上艰难起飞。从地面蹒跚起步到空中振翅高飞,从不会空战到一战惊人,从单一兵种作战到多兵种体系制胜,从国土防空到空天一体、攻防兼备,人民空军的建设发展创造了“加力腾飞”的奇迹。

“加力腾飞”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民空军官兵的“接力奋飞”。王海、刘玉堤、孙生禄、赵宝桐、张积慧、岳振华等一大批战斗英雄,“航空兵英雄中队” “红色前哨雷达站”“模范空降兵连”等英雄群体……人民空军将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建立了不朽功勋。

有荣耀,必定有牺牲。在空军航空博物馆英雄纪念墙上,镌刻着为人民空军事业英勇牺牲的空勤人员名字。每逢人民空军成立纪念日,空军官兵都会隆重举行向空军英雄纪念墙敬献花篮仪式,向为人民空军建设发展作出卓著功绩的英雄模范致以崇高敬意,向为人民空军伟大事业英勇献身的先烈们表达深切缅怀。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飞行员,是刀尖上的舞者。一款先进战机的定型,需要航空工业科技人员的精心研制,也需要飞行员不断的试飞反馈;空军战斗力的提升,需要作战装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更需要飞行员在空天不断搏击探索。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作为我国航空工业“争气机”的某型三代战机,是人民空军装备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列装之初尚未完全定型,首批改装的飞行员既是战斗员,也是试飞员,始终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挑战。他们把生命融入使命,用忠诚守卫蓝天,填补了作战训练领域多个空白、创造了空军史上多个第一,为该型战机定型更新和战斗力跃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加快建设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是时代赋予空军的重大使命,也是空军将士的共同梦想。

现在,这副重担历史地落在当代人民空军官兵肩上,我们必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主动担当、奋勇作为,不断把蓝图变为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建设世界一流空军目标迈进。

伟大成就需要接续奋斗,伟大事业需要接力奔跑。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每一名军人都不是匆匆过客,都有责任为历史书写、为未来拼搏。我们要始终做到信念如磐不动摇、枕戈待旦不松懈、披荆斩棘不停歇,保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劲头,在各自的岗位上执着坚守、默默奉献,为国防事业的滚滚洪流接续奋斗、奋楫前行,真正在火热军营、在强军实践中成就一番事业,创造辉煌业绩,做到不负时代、不负梦想、不负青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