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大山深处,我们为祖国守岁


■本报特约记者 袁 帅 通讯员 李宏杰 邓韶华

大山深处,火箭军官兵坚守在战位。朱  伟摄

大山深处,朦胧月色里,一双眼睛格外明亮。

再过几个小时就是除夕。作为班长,丁苏皖总是把零点的那班岗留给自己。

身后,大国长剑静谧无声;远方,村落中灯火闪烁。丁苏皖轻轻抚摸着胸前的兵种标识,腾飞导弹与火红尾焰组成的符号里,有属于火箭军的梦想与荣光。此刻,他的心中澎湃着一股无法言说的自豪。

丁苏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在战位为祖国守岁。每一次,他都会凝视远方的大山。

山,是沉默的。正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那些火箭军官兵对祖国和人民无声的承诺。

年 轮

一次关于梦想的接力

夜深了,呼啸的山风吹过枝头,树叶沙沙作响。

走过蜿蜒的山路,抵达哨位,丁苏皖微微冒汗。今天是除夕,坚守战位,是他迎接新春的方式。

18岁那年,丁苏皖走进大山,成了一名导弹兵。十几年军旅生涯里,从青涩懵懂到坚毅刚强,大山见证了他的成长。

此刻,紧握钢枪、守望远方,丁苏皖的回忆慢慢与大山重合。

让丁苏皖最难忘的,是新兵班长张恒。在他的记忆中,张恒特别像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史今班长,心细如发又敢作敢当,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要求更高。

一次,旅里组织五公里武装越野,张恒在训练中脚踝受伤,班里战友都劝他放弃,他摆摆手对战友说:“我不算什么,连队荣誉最大。”

等张恒跑完回来,左脚已经肿得像馒头。在张恒带领下,班里参加上级组织的比武多次名列前茅。丁苏皖也因为表现出色,受到上级表扬。

那年冬天,丁苏皖第一次进山站岗。从小在安徽山区长大的他,自以为对山里的气候了解,没穿大衣就上了山。

没想到,刚过了没多久,山里便下起了大雨,天气越来越冷。丁苏皖在雨中冻得直打哆嗦,好不容易站完一班岗,他的嘴唇都紫了。

回到班里,张恒严厉地批评了他,还让他当着全班的面做了检查。

丁苏皖记得,老班长退伍的前一天找到他,希望和他一起站最后一班岗。

行进在山间的小路上,丁苏皖从班长的讲述中知道,自己是张恒带的第一批新兵。“那天站岗,其实我一直在岗楼后面看着你。”张恒说,“作为一名火箭兵,认真、细致、踏实,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你是我带过的最聪明的兵,但要成为一名优秀军人,首先要克服自以为是这个毛病。”

浩瀚星空下,班长的话直击心灵。也正是从那时起,不管是训练还是工作,丁苏皖总是格外小心,不敢出一点纰漏。

大山无言。在这里待久了,这些驻守大山的军人也沾染了山的性格。

在年轻战士心中,班长丁苏皖和大山一样,沉默而温暖。其实,丁苏皖自己心里清楚,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就像印刻在树干上的年轮,一圈圈的痕迹里有他的青春和梦想。

今年,丁苏皖即将服役期满。临近春节,连长本想让他回家陪陪老婆孩子,他婉言拒绝。“让年轻的战友们多回家看看。”其实,他还有后半句话没说,“我舍不得离开这里”。

每年除夕夜,丁苏皖都会主动要求站岗。山上的岗楼里,景色随着时间不停变换,从落日炊烟到漫天星辰,他也会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

去年国庆,丁苏皖难得休假回家。儿子跳跳5岁,没有父亲陪伴的日子里,他已悄然长大。

一天,儿子突然缠着丁苏皖,想让他做把纸枪。父亲问:“做纸枪干什么?”

“有了枪,我就可以替你站岗啦!你就能多回家陪陪我和妈妈了。”儿子的话充满童趣,却让一个坚强的汉子红了眼眶。

闲暇时,丁苏皖会在山上捡些竹子,用小刀刻上字。今年过年没有回家,他给儿子寄去了一个新年礼物——一个竹片上,刻着一个站岗的战士,上面写着“坚守”两个字。

“竹子象征着坚韧和顽强。希望跳跳长大后也能当兵,做一名勇敢的祖国卫士。”丁苏皖笑着说。

零点钟声响起,山外的村落里烟火升空,又是一个崭新的春天。

此刻,绚烂的烟花和沉默的大山,是丁苏皖眼中别样的风景。他确信,会有更多年轻的战友走进这座大山,用自己的青春为这个地方刻上新的年轮。

太 阳

一场直面心灵的对话

穿过曲折的回廊,悬挂张贴着春联和福字的阵地有了“过年”的味道。

担负值班任务,官兵们长期在大山里训练工作。时空“错位”的日子里,难得一见的太阳成了一种精神寄托。

山里的生活平淡而忙碌。这天,指导员查彬彬在俱乐部里为官兵们播放电影《我和我的父辈》。

“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电影中,身处大漠的老一辈航天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用青春热血书写了中国航天的壮丽史诗。

电影落幕,查彬彬拿出一摞白纸,让每名官兵画出自己心中的太阳。

“对于我们驻守深山的火箭军官兵而言,平日虽然看不见太阳的光芒,但我们始终向阳生长。”他说,“从这个意义上讲,画在纸上的太阳,实际上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

下士万佳浩描绘的太阳,与记忆深处的味道有关。记忆中,母亲最拿手的是鸡蛋面。每当假期返校或归队前,母亲都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浇上精心准备的番茄汤汁,配上青菜和香菜小料,再放上一枚煎蛋。金灿灿的煎蛋,带着母亲的味道,像极了一轮初升的小太阳。

从小在海边长大的万佳浩,大学毕业后考入了家乡县城的事业单位。带着对军队的向往,他辞去工作参军入伍,成为一名火箭军战士。

第一次走进大山,每日单调的训练、巡逻、执勤,让年轻的士兵有些沮丧。

一次巡逻途中,万佳浩忍不住问班长崔亚克:“班长,你在大山里守了十几年,到底有什么意义?”

望着眼前连绵的大山,崔亚克回答:“等你走过足够多的山路,你自然就会明白为什么选择大山。”

去年年初,万佳浩在报纸上读到了边防斗争一线官兵先进事迹的报道,戍边英雄们保卫祖国不惧牺牲的精神深深震撼着他。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再过几个月,万佳浩即将面临走留。值班任务前,他郑重地向党支部递交留队申请书,申请书中写道:“守护,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排长程家维心中的太阳,是一封封书信上的邮戳。去年,程家维刚刚分配到部队,这是他第一次在山中过年。

山里通话不便,正处在热恋期的女友常常抱怨。值班的日子里,程家维坚持利用空闲时间给女友写信。当年,他就是用这种最传统的通信方式给女友写了第一封情书。

这年除夕,千里之外的女友收到了满满一背包的书信,信中除了记录部队生活的点滴,还有战友们坚守大山的故事。

军人的浪漫在文字间流淌。读完信,女友给程家维打去电话:“你守护大山,我守护你。这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在备份指挥长王梦龙心中,太阳是红色的点火按钮。

高二那年,王梦龙通过电视观看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的盛况。雄伟的发射车通过天安门广场,各型号导弹整齐排列,战略军种的磅礴气势让他深感震撼。

刚开始,王梦龙报名参军,家里人并不同意。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他的成绩名列前茅,考上大学不成问题。面对家人的不解,王梦龙有着自己的坚持:“我们这代人有了更多选择,那是因为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他说,“这份和平,需要有人去守护。”

入伍后,王梦龙跟随部队去过西北大漠,走过林海雪原,见过许多此前从未未见的风景。最让他难忘的还是第一次按下点火按钮的经历:炽热的火焰喷涌而出,腾飞的导弹变成远方的一个亮点,天空中只留下壮美的弹道……

“那个瞬间,就是我心中最美的太阳。”王梦龙说。

大山深处,一个个带着梦想与希望的“太阳”从官兵的心中升起。这群驻守在大山的火箭军官兵不曾发觉,坚守的日子里,慢慢成长的自己已经变成了他人眼中的一缕阳光。

平 安

一份献给祖国的礼物

夕阳把旧岁的最后一缕余晖洒向大山,零星散落山脚的几户农家早已挂起节日的彩灯。

山涧里,一抹墨绿色的身影格外显眼,上士温坚与几名战友手持仪器,行走在半山腰上。今天是除夕,温坚要赶在天黑前完成这片区域的测绘。

“军人只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这是温坚写在床头格言板上的一句话。

除夕这天,许多战友和温坚一样依然坚守在自己的战位上——

测试阵地上,连长毛鑫正带领号手进行最后的流程串讲;值班室里,营部参谋田向荣摊开作战地图,研究战备拉动的行军路线;高级技师徐吕梁准时来到车库巡查,他细致检查着每一辆战车的性能与储油量,确保号令一响,战车能够随时出征……

枕戈待旦,随时待战——这是火箭军官兵节日期间的常态。

山脚下,鞭炮声噼啪作响。炊事班里,班长刘露丰正忙碌着年夜饭。

入伍12年,过年只回过两次家的刘露丰,希望用自己的手艺,让战友们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都说‘放假过大年,忙坏炊事班’。”在刘露丰看来,发射号手的战位在阵地,炊事员的战场就在灶台。他说:“虽然没能亲眼看见导弹发射,但让战友们吃饱吃好,就是我最自豪的事。”

机房里,通信女兵叶思雨同往常一样,手指在键盘上快速舞动,她的思绪随着电波飘向远方。

2019年,叶思雨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女兵方队的一员。迈步通过长安街,接受党和人民检阅,这位年轻的女兵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豪迈。

去年年底,她和恋爱多年的男友结婚。丈夫也是火箭军的一名军士。既是夫妻,更是战友,两人双双在各自战位上迎接新年。

驻地相隔千里,但只要心里牵挂着彼此,路途就不再遥远。

当电视机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进入尾声,教导员吴远航检查完战备库房,打算给家人打个电话。妻子李晓玲在驻地的疾控中心工作。这两年,抗疫一线担子重,吴远航又是单位主官,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

因为工作需要,李晓玲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戴着口罩。看着妻子脸颊上深深的印痕,吴远航有些心疼。短暂的团聚中,他会为妻子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与普通人相比,军人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甜蜜,更多的是默默无言的陪伴与相守。日子久了,每次出门互道“平安”成了两人特有的相处方式。

春节前夕,吴远航又要去山里值班。他给妻子发去信息,叮嘱她一切小心。

穿上军装,披上白衣,他们就不再只是丈夫和妻子,而是保护家园的卫士。守卫万家灯火,守护祖国平安,是夫妻俩共同的信念。

山外的烟花绚烂夺目,吴远航拿起手电筒走出营门。不远处的哨兵向他敬了个礼,简短的回复里,有属于军人的平安——“报告教导员,一切正常。”

这个夜晚,大山深处的各个点位,一声声“一切正常”的口令飘向夜空。平安由我们守护,这就是军人送给祖国最好的礼物。

(采访得到杨季鑫、崔寒凝、董鑫、史利鹏、王轶、廖丹阳支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