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战例中学习察觉战机之策


■冯 斌 张 弛

《孙子兵法》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里所说的以待敌之可胜便是察觉适合用兵作战的有利战机。察觉并充分利用战机,是赢得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指挥人员可以通过深入学习战例,探究提高察觉战机的本领,学会从纷繁复杂、快速更迭的态势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从静态布势中察觉敌之枢纽,利我批亢捣虚。静态布势主要反映敌方初始态势,包括敌方部署及任务、作战环境特征、电磁辐射分布、舆论民情心理等。只有充分研判敌方静态布势,对其强弱、虚实、众寡、专分等进行深刻认知,方能从中探明敌方攻防优劣所在,为我方抓住敌方要害、薄弱环节、防备不周之处等枢纽提供有力支撑。

四渡赤水战役中,一渡赤水的中央红军避敌锋芒转进扎西。敌滇军孙渡纵队和川军潘文华部一南一北进逼扎西,周浑元纵队主力正从黔西、大定地区向红军扑来。中革军委分析了敌军布势,察觉出其包围圈最薄弱的部分是黔北王家烈部。据此,当敌军接近扎西时,毛泽东同志决定避实击虚,挥师东进,出敌不意,攻其不备,打击较弱的王家烈部,再占遵义。此役从静态布势中察觉出影响战局的敌之薄弱环节,从而引导我军打破险情、扭转局面。

从动态发展中察觉敌之疏漏,利我乘隙而入。伴随着作战进程不断推进,相对静止的初始态势将动态发展为新的态势,这不仅反映着敌我双方布势的变化,还能反映战场特定时空敌我双方对抗的状况。新的布势和实时对抗状况,往往会具有静态布势下不具备的战机,主要是在敌方采取特定行动后极有可能出现布势和行动上的疏忽和漏洞。充分察觉敌之疏漏,将为我方抓住战机、乘隙而入提供重要帮助。

陕北三战三捷蟠龙一役前,蒋介石依据空中侦察,误以为我军主力在向绥德附近集结,急电胡宗南发起攻势。彭德怀、习仲勋针对敌军动态向毛泽东同志报告:“我野战军本日隐蔽于瓦市东南及西南,拟待敌进逼绥德时,围歼蟠龙之敌。”待得敌军占领绥德之际,我军立刻对蟠龙发起猛烈攻势,全歼守敌并缴获大量物资和弹药,而在回援之敌赶至蟠龙时,我军主力早已转移至安塞地区休整。正是通过对敌方作战进程动态发展的精确掌控,我军察觉出攻打蟠龙的有利战机,奠定了粉碎胡宗南部对陕北重点进攻的基础。

从统计数据中察觉敌之隐情,利我赢得先机。战场态势由静至动、不断发展,势必产生大量的数据。通过对战场一定时空范围内获得的数据进行全面梳理分析,能够得出统计数据,这是对战场态势的定量、综合反映。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比对印证、分析研判,有助于从表象中挖掘出隐情,探明敌方变更作战企图的蛛丝马迹,利我先敌一步、胜敌一筹,赢得作战先机优势。

孟良崮战役中,各纵队向野战军指挥所报告战斗结束后,我电台发现孟良崮地区仍有敌人电台活动,似有残部隐匿。粟裕亲自汇总核实,发现各部所报歼敌数与敌军编制数相差甚大,即令各部继续进行战场搜索,结果发现7000余残敌隐藏在孟良崮、雕窝之间山谷中。可见,对态势持续跟踪统计,帮助我军从定量角度入手,察觉出敌方隐匿之敌,为先敌行动、全歼对手,粉碎敌“鲁中决战”计划立下大功。

从环境突变中察觉敌之被动,利我借势而为。作战中,无论是敌方我方,均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下遂行任务,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如,良好的地形利于机动,复杂的地形不利于机动。交战双方势必会探寻有利环境展开行动,一旦环境突变极易给交战双方带来被动局面。这就要求善于察觉环境突变及对敌我双方影响,尽可能借助环境之势,克敌优长、致敌被动。

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敌军总计投入11个师又2个旅,共10万余人,组织对红军和苏区的大规模“围剿”。红军确立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并把张辉瓒率领的第18师和谭道源率领的第50师视为主要歼灭对象。就在张辉瓒率部向东固方向推进,意图与第50师和公秉藩率领的第28师会合时,其对战场环境考虑不足,忽视了当地浓雾、地形起伏的影响,致其误判公秉藩部为红军,双方发起猛烈攻势。我军则借助起伏的地形和浓雾出现的时机,巧妙设置了包围圈,全歼张辉瓒部。正是借助环境优势,我军隐藏企图和部署,迅速歼灭拥有强大装备的敌军,进而趁势展开追击,最终打破了数倍敌军的“围剿”。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