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指挥打仗应关注“位差效应”


■张西成

企业界有一个著名的“位差效应”,是指在企业内部人员沟通中,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被正确理解,从下至上反馈的信息不超过10%,而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90%以上。显而易见,企业要发展,必须力避“位差效应”所带来的沟通阻碍及危害。

军人在战场上的拼杀,无疑比企业发展更生死攸关,也更有赖于下情能为上知,上意能为下识,上下信息高度融通,将士配合高度默契。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之所以能战胜一个个强敌对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军上下级之间心有灵犀。即便事先没有彼此交流,也犹如相互商定的那样,在思考同一作战问题时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你能理解我的观点,我能体悟你的用意,进而形成勠力同心、并向制敌的强大合力。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回忆,苏中战役初战告捷后,大家希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可他所在的部队偏偏接到了撤退命令。当时许多战士想不通,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但后来部队取得连战连捷的胜利后,大家才领悟到当时大踏步撤退正是为了此后大踏步前进的战役意图。从此,他们每逢战事,总要在坚决执行上级命令的同时,仔细琢磨和领会首长意图,不仅提高了执行上级命令的自觉意识,而且增长了默契配合、灵活作战的聪明才智。

古今中外,在用兵遣将上,因能够以善攻者攻坚、善守者打援而导演出的战争活剧,不胜枚举。相反,因“将”不通“兵情”而“乱点鸳鸯谱”,或“兵”不解“将意”而在行动上盲目从事,结果导致失败的悲剧也数不胜数。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就是因为李德对红军“兵情”掌握不准,机械地把苏联军事院校那一套正规战、阵地战的打法搬到中央苏区,使红军失去了往日独立自主的作战风格,陷入了死打硬拼的连番苦战,最终导致中央苏区沦陷,红军被迫长征。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近在咫尺的格鲁希元帅没有准确领会和执行“将意”,在拿破仑被困亟待救援时却无动于衷。

兵将相识、令通人和,主体是兵、主导在将。克劳塞维茨说过,统帅不必是细致的人物观察家,不必是敏锐的性格分析家,但是他必须了解自己部下的性格、思考方式、习惯和主要优缺点。这告诉我们,指挥员领兵打仗虽然有诸多要事去做,但最不可分心的是要了解部队的实情、体察部属的感受、保持最亲密的联系。“同心”方能“致远”,“情真”方能“意切”,“知人”方能“善任”,如此,才能使部队上下协调一致,形成强有力的“拳头”。

古人云:“人心齐一,则百万之众,即一人之身。”然而,这种“人心齐一”的力量优势基于官兵平时的相互深入了解,决不会事到临头信手拈来。战争年代,兵与将是在一次次战斗中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和平时期,这种了解和信赖则主要通过训练场上的摸爬滚打才能逐步深化。往往是训练活动越多,强度越大,官兵之间、上下之间在思想、心理和情感等方面越发默契。中高级指挥员只有打消职务的顾虑,跨越机关与基层的距离,深入演训一线,在与战士同操课、同训练、同竞技中熟悉彼此的性格特点、打仗韬略、战斗作风,才能有效实现“人心齐一”,打起仗来才能有灵犀相通的默契。

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自主无人技术、网络攻防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高新技术正运用于战场指挥,上下级的联系沟通似乎越来越靠“键”的敲击、“网”的传输、“屏”的对话,这是科技进步的生动体现。但不要忘记,无论什么时代、无论打什么样的仗,若没有将士之间“脑”的灵通、“心”的感应、“情”的交融,仗永远是打不好的。现在个别领导干部,“宅”在办公楼里,靠视频部署任务、靠网络掌握情况、靠材料了解信息,结果是领导对“下情”模棱两可,士兵对“上意”一知半解。长此以往,拉大的是官兵距离,削弱的是打赢基础。对此,应引起高度警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