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探寻科幻文学的创新价值


■林叶

在科学技术革命史中,科幻作家往往扮演着预言家的角色,以科学技术作为创作动力,将建立在现有科学基础上的新想法融入作品,推动人类产生新的科学发明,让科学描述变成日常可见的现实,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亦为之改变。

詹姆斯·冈恩在《交错的世界:世界科幻图史》(姜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中阐述的科幻核心理念,可能是传统主流文学、大众媒体未充分厘清和明晰的。那就是:新的科学想法比什么都重要;科幻有两个魅力,实用性和自由度;科幻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科学家;科普是理解科幻之美的基础;大众杂志及科幻编辑一度引领科幻文学潮流并影响至今;科幻世界是文学和科学交错的世界。

新的科学想法比什么都重要。黄金时代的主流科幻小说往往聚焦人物和环境的统一问题,触及到新文学的本质。人物是背景化的扁平人物,情节、情感不是最主要的因素。站在冷漠的宇宙视角维度上,真正的“硬”科幻不以人类的情感和主观感受为转移。刘慈欣《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依照传统的文学趣味,这会被认为缺乏温度和情感,科幻世界竟然是如此冰冷。诚然,文学描写、叙述技巧可以增加美感,让科幻“软”一些,易于为大众接受,向传统主流文学靠近,也可以争取更多的读者。然而,执着于“内宇宙”的观念会让人类趋于封闭,丧失向外开辟的空间。科幻的理想是创造新的生存环境,这是未来人类最大的希望和温暖。“祝融号”火星车巡视探测火星、神舟系列飞船创造的一个个新纪录,恰恰印证了这种创新的价值。

科幻有两种魅力,实用性和自由度。科幻是一种超门类小说,是一种元素,可以和其他小说类型融合在一起。科幻是实用的、自由的,和大众认为的不切实际、机械化的刻板印象刚好相反。面对世界的变化、环境的危机,真正的科幻作家不会放弃努力,会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和理性激情,“带着地球去流浪”。在科幻小说中,面对灭顶之灾的人类是不会轻易屈服的,他们抗争到底,研究如何在水下、在冰冻或是烧焦的地球上或是在外太空、在最陌生敌对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在我看来,这才是对人性更为真实的刻画。科幻为人类在极端冷酷的环境下生存而自豪。生存还是毁灭?在生命哲学层面,科幻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和魅力。

科幻小说的一大功能是培养科学家。科幻作家的职业往往是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的工程师、科技从业者等,为传播科学技术而创作,理想的读者是对科学发明感兴趣的人。科幻小说是一种拓展思维的力量,可以用来培养人们预测未来的习惯。科幻小说的力量就在于让人们相信科幻是关于现实而非梦想的文学。从“没有马的马车”到“汽车”,科学概念转化为技术发明,成了今日人类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阿西莫夫曾言:“需要给年轻人提供大量的粗陋单纯的科幻小说来阅读。”这是极言科学需要渗入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国科幻培养科学家的任务显然任重而道远,而培养科学精神恰恰需要从基础的、日常的科普起步。

科普是理解科幻之美的基础。刘慈欣在《科幻的原力》中写道:“国内科幻曾经使出吃奶的力气把科幻与科普分离开来,但矫枉过正”。科普能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发展起一大批热爱科学的青少年群体,在此基础向上进阶攀登科学高峰。入门非常关键,毕竟,很多人因为科学看起来高冷深奥因而却步。科幻要以科普为基础,扎实理解基本的科学理论,才能真正领略到科幻小说的科学之美。刘慈欣的《乡村教师》里让孩子们牢记的牛顿三大定律是较为基础的物理概念。叶永烈的《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是80后、90后们深刻的童年阅读记忆。科幻作家队伍里,前人几乎都给后来者提供了创作科幻文学的精神动力和探索勇气。这种不断的传承和影响正在改变当下世界。

大众杂志和科幻编辑一度引领科幻文学潮流的发展并影响至今。从19世纪到20世纪,对科幻小说发展产生影响的是大众杂志的印刷和传播。科学技术突破了此前的封锁和边界,在适合它的地方发扬光大。此外,科幻文学领域很多重要奖项是以科幻编辑的名字命名的,比如,雨果奖是为纪念编辑雨果·根斯巴克。在雨果之后,科幻小说成为了一个文学类型。科幻编辑和科幻作家队伍建立了共同的创作纲领,形成了科幻文学共同体。科幻杂志在形式上走大众路线,不想读者被严肃专业的科学面孔吓跑。与此同时,科幻的幻想元素吸引了电视媒体的注意,儿童节目总能为科幻预留一席之地,科幻电影可以经常产生经济效益,科幻动漫也让人容易接受并感觉新奇。科幻与新媒介的融合,寻找到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不管怎样,科幻总会生存下去的。

科幻世界是文学和科学交错的世界。1818年,“蒸汽时代”,玛丽·雪莱也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在一次作家群体交流讨论后,融入哥特式小说风格,创作了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也被称为《科学怪人》。这种文学和科学的互相融合无疑是重要而具有创新意义的。詹姆斯·冈恩在《交错的世界:世界科幻图史》的书末附录了科幻小说的若干主题,如:遥远旅行(改变场景)、世界(或宇宙)奇迹、太空旅行、进入无比大或无比小的空间、时间旅行等等。每个主题都与变化和创新有关,与日常生活中促进改革的新事物有关。

科幻文学激发的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砥砺的是判断力和思想力。希望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能够乘着国家科技实力持续提升的东风,彰显自身的创新价值,畅想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为人类社会开拓出新的思维和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