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感悟历史现场的精神力量


■常晓军

继书写了《忠诚与背叛》《革命者》等红色题材佳作之后,何建明又推出了长篇纪实文学《雨花台》(南京出版社)。这次,他选择了南京这处叙事地域做背景,在追忆往事中让雨花台变得厚重、深刻。这无疑是地域书写的独特视角,是对史实呈现的理性思辨,彰显出历史现场的坚实质感和英雄精神的时代特质。

追寻先烈足迹,感受苍茫豪迈,全方位呈现人物的内心真实,让读者从历史细节的挖掘中读懂中国,这样触摸历史的写作伦理和精神气象,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夏加尔说:“如果生命无可避免地会结束,我们活在其中就应该用爱与希望为它上色。”循着英雄叙事的美学向度,何建明把笔墨聚焦于雨花台烈士群体,写出了一群仁人志士为追求革命真理,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与伟大。素来就热衷国事的邓中夏积极投身革命洪流后,始终执着于理想信念,被捕后更是无惧敌人的严刑拷打,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信仰之美。尤其是他在慷慨就义前的坦然,更是传递出血性担当的精神硬度。“请告诉大家,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常态中见真情,细微处见精神。何建明深沉有力的书写,唤醒着久远的记忆,砥砺着坚贞不屈的精神。读懂了雨花台前凝重的英雄之气,才会懂得将生命铭刻在纪念碑上的意义所在,进而深刻地理解和铭记那段承载着血与火、生与死的征程。

《雨花台》的真实可信就在于用理性还原悲壮,抵近和探索历史现场。在这部厚重的作品中,何建明始终恪守报告文学深入现场、直抵真相的品格,运用了翔实的资料,严谨而又真实地描绘着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现场,在惊心动魄中写出新意,拓展了红色经典所标示出的时空内涵。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恽代英就义前留下的不朽诗篇,栩栩如生再现往事,更加证实了他视主义为生命的豪迈情怀。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铭记历史,何建明始终秉持着以“在场者身份来完成诗史互证”的写作立场,在鲜活、立体、深刻的书写中,努力将雨花台英烈群体的伟岸形象还原如初,写活那段催人泪下的往事。“力图让鲜为人知的事获得呈现,力图让公众熟知的事更真实、精彩、生动、深刻地呈现,这是我的创作主线”。用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时刻在激活着长留天地之间的正气和初心;以人生意义的浓缩深情呼唤,让英雄的形象在时代的发展中具有强大凝聚力;让读者从文字肃穆、庄重的气息中去倾听、感受生命的崇高和伟大。

何建明笔下的恽代英、邓中夏等人物,以其独有的真性情完善着对生命的真实记叙,作家把个体的思考、灵魂深处的自我观照,都巧妙地融入到了激烈的冲突之中,引领着读者在残酷中去感悟历史现场,让这群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变得越发高大、亲切起来。历史无法遮蔽忠魂的光芒,虽然他们的生命如此短暂,在星星点点中却照亮了漫漫长夜。

除恽代英、邓中夏外,书中还有很多重要人物,他们出身和经历各不相同,作家对他们心灵的凝视,构成贯穿历史的审美气象,铺展开厚重而细腻的情感。综观何建明之前创作的红色题材作品,《忠诚与背叛》反思了当时社会背景中的国民性,《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叩问了复杂的人性,《革命者》感悟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而《雨花台》则是以悲壮的书写,启发国人关注历史、珍惜当下。这样的写作既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也在细微中完成着对高贵人性的礼赞,让历史有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在星火燎原的时代,这群中国共产党人用信仰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用生命冲破黑暗的桎梏,用忠诚为火热的革命事业增添无比鲜艳的色彩。可以说,《雨花台》是集真实性、故事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