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工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马恩河会战,英军遭到德军木柄手榴弹袭击后伤亡惨重,于是英国科学家研制出1号碰炸手榴弹。数年后,英国设计师米尔斯又在1号碰炸手榴弹的基础上,设计出闻名于世的米尔斯手榴弹,成为半个多世纪来的经典单兵武器。

1号碰炸手榴弹——

碰炸引信成就“堑壕炸弹”

一战期间,机枪问世,战争进入拉锯战。士兵们躲在堑壕内射击,用强大火力划出一道“无法逾越的死亡线”。

马恩河会战,德军率先使用木柄手榴弹打破僵局,给英军造成不小伤亡,英国不得不加快研制手榴弹。

英国人对手榴弹的研制早有准备。日俄战争期间,英国曾派遣10余名武官近距离观察参战双方的表现,以期发掘重要情报。

中校埃尔默·霍尔丹作为其中一员跟随日军行动,对此次战争中手榴弹的表现颇为关注。他特意带回日军手榴弹样品,向上级报告手榴弹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在研制过程中,霍尔丹发现部分手榴弹存在“哑弹”现象——这是因为手榴弹碰炸引信没有率先触地。他尝试在木柄上加装一条9厘米长的帆布带,投出后帆布带自动展开,确保碰炸引信先着地。

此外,霍尔丹还在手榴弹内部增加铸铁杀伤环,提高手榴弹杀伤效果;在弹体底部安装黄铜皮带夹,方便士兵将手榴弹挂在腰带上。

战争是新型武器的“磨刀石”。1914年的一天夜晚,英军士兵趁着夜色携带1号碰炸手榴弹对德军阵地发起突袭。他们将手榴弹精准投向德军堑壕,打得德军士兵措手不及。1号碰炸手榴弹初战告捷。

就在1号碰炸手榴弹大规模应用之际,一个棘手问题接踵而至——1号碰炸手榴弹碰炸引信的结构设计非常复杂,对生产工艺要求很高,难以大规模量产。

无奈之下,英军士兵在空罐头瓶内装上炸药、雷管、金属碎片和导火索,并用盖子密封,自制成简易手榴弹以解燃眉之急。

与德军木柄手榴弹相比,英军的1号碰炸手榴弹暴露出威力不足、稳定性差、发挥作用有限等问题。

米尔斯手榴弹——

创新设计打造“菠萝手雷”

英军在战场上频频遭到德军木柄手榴弹压制,而1号碰炸手榴弹难以实现量产。这时候,研发一种性能可靠、便于大规模生产的手榴弹成为当务之急。

一时间,各型手榴弹纷纷亮相。在这些种类繁多的产品中,工程师威廉·米尔斯设计的手榴弹脱颖而出。他充分发挥在冶金铸造方面的技术优势,借鉴比利时自行引爆手榴弹的部分设计理念,对1号碰炸手榴弹进行改进。

米尔斯手榴弹主要由弹体和引信两部分组成。铸铁弹体外观呈椭圆形,弹体外壳纵横交错的沟槽把弹体分为48瓣,看起来像个菠萝,目的是为了使弹体在爆炸时产生较为均匀的杀伤破片。铸铁弹体底部有一个黄铜底塞,依靠螺纹与弹体固定在一起,拧开后可以从这里安装引信。

此外,米尔斯还将原本需要机械加工的圆柱形弹体改成椭圆形,进一步简化生产工艺;将弹体材料由钢替换成铁,降低手榴弹的生产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米尔斯手榴弹的雷管和火帽都是通用标准型号,售价非常便宜,这为米尔斯手榴弹大规模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1916年7月26日深夜,法国北部一个名为波齐埃斯的小村庄里,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榴弹对攻战。

节节败退的澳大利亚军队得到英军支援后,同德军展开了一场超过12小时的战斗。面对德军发起的一次次冲锋,澳大利亚士兵主要用米尔斯手榴弹对敌人进行压制。

夜幕中,火光、爆炸声、尖叫声此起彼伏。一夜之间,澳大利亚军队使用了超过15000枚米尔斯手榴弹,重创德军并扭转战局。

从此,米尔斯手榴弹声名大噪,英军迅速将其装备部队。

时至今日,米尔斯手榴弹依然活跃在中东和北非战场,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服役超百年的武器之一。

(王崇嘉、银昊、陈奕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