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本报记者跟随第75集团军某旅侦察营开展极限多能训练——

体验侦察尖兵的“艰难一日”


■本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沈业宏 赵 超

中国军号视频二维码

晨曦微露,“群狼”倾巢而出,挑战接踵而至——

精神力量激发身体潜能

晨曦微露,夜色笼罩的大地还在沉睡,地处南国腹地的一座军营已经醒来。

微弱光线下,全副武装的第75集团军某旅侦察营官兵整装待发,一枚枚圆形徽章被发到每个人手中。徽章上,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栩栩如生。

“这枚徽章,是勇气、力量、胜利的象征,希望你们像猎鹰一样迅速和敏捷,靠实力留下徽章!”营长邓小宋简短的动员,拉开这场极限多能训练的序幕。

一声枪响,10多支分队像利箭离弦般向远方奔去。首场挑战是负重奔袭10多公里,即便是轻装,记者跟上背负30公斤装具的官兵也十分吃力。

奔袭中,前方“敌情”突现。一支侦察小分队躲过“敌”电子侦察,利用先进侦察设备深入“敌后”,将“敌”情悉数摸清后,呼唤远程火力将“敌”歼灭……这一幕,让记者感叹:今天的侦察尖兵正告别传统角色,时刻准备着奔向未来战场。

空中有侦察,前面设伏兵;染毒地段刚过,接着就要穿越火障;刚涉过泥潭,又接到抢占高地的命令……“意外”扑面而来,挑战接踵而至。各要素、各单元、各体系深度融合,牵引着这群侦察兵熟练掌握和使用多种新装备。

“虽然成绩不像平时那么‘好看’,却把官兵潜能激发到了极致。”该旅作训科科长李荣庄说,一些平时看似不会触及的险难内容,也许就是未来战场上的致命短板。只有练到极限,官兵们逢敌亮剑的底气才会足。

停下,喘几口粗气,又继续向前奔去……汗水沿着眉心浸入眼角,记者使劲眨了几下眼睛,还是阻挡不住满头大汗的“猛烈攻势”。

太阳高悬,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在遍布荆棘、“毒瘴”的林间戴着防毒面具快速穿插,上等兵陈华涛跌倒了3次。记者环顾四周,不少官兵身上都“挂了彩”。

“伤疤是成长的见证,更是我们侦察兵的‘勋章’。”班长黄益栓指着一旁的大树告诉记者,“你看这些树,受过伤的地方会结疤,而这些地方往往更坚硬。”

向前,山路尽头是数十米高的断崖。攀岩过程中,一块滚石与记者擦肩而过。

好不容易登上峭壁,又迎来高空索降……站在悬崖边,只见吴名江迅速完成套绳、挂保险扣、滑降等一系列动作。记者完全想不到,眼前这位下士曾有恐高症。

“平时能绕过险难,战时绕不过敌人;平时向险难低头,战时就少一份胜算。”营长邓小宋说,极限的突破,往往就在下一秒的坚持。

西风斜阳,群山如黛。此时官兵们的体能消耗已接近极限,但始终无人交出徽章。

在心理和生理压力濒临极限的情况下,官兵们靠什么支撑?记者心中的答案愈发清晰:精神的力量永远是锋利的制胜之刃。

夜幕降临,山间危机四伏,今夜注定难眠——

“今日之难”只为“明日之易”

夜幕降临,一种危机四伏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在丛林中蔓延开来。官兵们戴上夜视仪在林中穿梭,衣服与树叶摩擦发出轻微的窸窣声。

一条30米宽的河流,横亘在前,排长李志文指挥发射无人机侦察情况。河水冰冷,牵引横越的难度明显小于武装泅渡,李志文却将这道“选择题”做成了“必答题”:1组、2组沿着“空中索道”渡河,自己带领3组涉水通过。

“把‘艰难一日’留给今天,把‘最坏打算’想在今天。”这名满脸阳光的年轻排长说,“今天,我们给自己多出难题;上了战场,才能从容应对对手所出之题。”

陡峭的山壁、晃动的索道、冰冷的河水……与官兵一起爬坡、过坎、渡河,记者觉得,官兵们跨越的不仅仅是陌生的沟壑和激流,还有通往战场的各种“险阻”。从技术到战术、从思维到谋略……他们正以应战心态,迎来战斗力的新跃升。

捕俘课目紧随而来。李志文带领队员两侧出击形成合围,试图将“敌人”堵在山坳中。本以为“包饺子”不成问题,没想到“敌人”借助夜色、山石和草木遮拦,贴着岩壁潜行离开。

“被戳到痛处,才能记忆深刻,避免再犯错。”副营长刘郭程告诉记者,在陌生地域这个“放大镜”下,平日里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和短板被成倍放大。捕俘队员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讲是对陌生的作战环境认知程度不深。

“这类短板正在被一一补齐。”刘郭程说,从华南平原、云贵高原到荒漠戈壁、国外赛场,近年来官兵们摆脱传统训练模式,一次次走出“家门”拓展视野和能力,实现体能、智能、技能、心理的有机融合,打破一个又一个训练“壁垒”。

“新体制下,基层官兵参与的任务越来越多样,每一天都感觉在与昨天的自己‘巅峰对决’。”刘郭程深有感触地说,未来全域作战,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今天我们走了多少路,头脑中形成了什么样的作战理念。此次极限多能训练源于大纲、高于大纲、严于大纲,就是为了逼着官兵不断走出能力“舒适区”。

夜晚丛林,习惯于夜间觅食的蝙蝠,如入无人之境。一只小鸟被惊起,惊慌失措地撞到树上。

这一幕,让记者脑海中浮现出“未知”二字。危险,来自眼前,更来自脑海。如果习惯了轻松熟悉的训练环境,一旦进入黑夜,势必会像鸟儿一样无头绪地乱窜。

“砰!”凌晨时分,一声枪响。没有任何征兆,新的考验来临。

光线昏暗,目标突然出现在对面山坡上,且在快速移动,射击时间只有30秒……

“‘今日之难’,只为明天‘战场之易’。”营长邓小宋说,平时训练与实战的差距有多远,战场上官兵离制胜敌人就有多远,只有把难题解决在平时,多到复杂环境、陌生地域“熟悉水土”,战时才会离打赢更近一步。

“快”与“慢”的思维碰撞,标志着新的起点——

“艰难一日”释放辐射效应

星月潜形,太阳喷薄欲出。地平线远在天边,又近在脚下。越过一个山头,眼前豁然开朗。

一天一夜的“战斗”刚结束,另一场“战斗”接着打响。

“水壶掉漆,变成银白色发光物体,导致隐蔽失败”“回收无人机,沿什么路径返回才能避免暴露位置”……复盘检讨就地展开,指挥员和考官对训练暴露出来的问题毫不遮掩。

回顾过程,相互佐证,分析得失,举一反三。短短一个小时里,机关参谋将这些问题悉数记录在案。作为这场考试的出卷人,他们同样要面对“艰难一日”的考验。

与复盘时的“快”相比,机关后续的动作有些“慢”,气氛也有些“冷清”:宣传科结合录像一帧一帧地冷静分析官兵抗压能力,作战保障科借助计算机模拟软件在研究如何更好地“因战设境”,侦察科、作训科参考“失分题”完善训练计划……

这是一场“战斗”接力——侦察分队走出“艰难一日”,机关参谋进入“艰难一日”。问题,被罗列成80多页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形成了20页的训练方案。

如同在雪地下潜藏的竹笋,春雨过后拔节生长,“艰难一日”不断释放辐射效应——

覆盖面在扩展。他们以侦察营作为训练模板,逐步推进其他营的极限多能训练,探索联合作战背景下的训练路子。

时间轴在延伸。他们将“艰难一日”从“某一天”拓展到“每一天”,加大在复杂电磁环境、复杂陌生地域、复杂气象水文条件下的训练强度,提高官兵战场感知能力。

训练场在换代。他们对训练场改造升级,建成可满足专业训练、实兵对抗演练等内容的10余个多功能场地,构建起近似实战的环境条件。

评判体系在革新。他们结合官兵生理心理数据、战损率、战斗效果、战术意图等情况,将“侦、控、打、防、保”等作战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施训和考评,全方位记录每一个值得突破的“临界值”。

战斗力正在螺旋式上升。透过这支部队,记者看到的是陆军部队转型过程中迎难而上的果决和不畏风雨的底气。

又一个清晨如约而至。窗外号角连营,官兵们开始了新一天的训练。就像升起的朝阳,经过暗夜中的赶路与坚守,他们也在等待冲破天际喷薄而出的那一刻。

走过昨天,反思昨天,以更好的战斗姿态迎接新的一天。这,也许就是“艰难一日”的真正含义。

图①:第75集团军某旅侦察营官兵乘冲锋舟展开水上侦察训练。

图②:训练中,第75集团军某旅侦察营官兵搜索前进。

余小平、黄远利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