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与荷听雨皆有情


■马未歇

军旅作家李西岳在他新出的散文集《与荷听雨》(花山文艺出版社)里,为读者展现出这样的场景和意境。霏霏细雨中,满目苍翠的群山披挂着朦胧的雨帘,山凹的水塘里积满了雨水,干枯的荷叶一夜间变得墨绿油光。雨点落在荷叶上,“嗒嗒”的颇有节奏的击打声会使人产生无法抗拒的快意,其乐感如琵琶或者古筝,韵致美妙,意境悠远。一时间,天地浑然,混沌苍苍,如诗如画,若雾若仙。与荷听雨吧,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用灵魂……

读着这样的文字,感觉到这是作家对他心中流出的那些美文的别样解读与诠释。我们人生经历的、充满酸甜苦辣的沟沟坎坎和生命体验,就像飘然而至的一个个雨点,击打着人们的心灵,调动起埋藏在心底的那些美的情愫。

在散文集的第一辑“儿女情长”里,李西岳不吝笔墨,用一贯隽永、细腻、委婉而又不失灵动、幽默的笔触,记述了他与父亲、母亲、弟弟、小孙子,以及舅舅、姑姑等亲人牵肠挂肚、千丝万缕的联系,剖析了一个普通军人家庭的喜怒哀乐。《爷孙苦恋》写出一位退休军人对孙儿的疼爱,弥补军旅生涯中对自己儿子缺少关爱的歉疚,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道出了一位军人心底的苦衷和牺牲奉献。《父亲来队》将一辈子在农村与土地打交道的父亲到了大城市后那种拘谨、畅快、自卑、自豪的复杂心情描绘得真实自然,也反衬出父亲的负重、坚强、韧性和高大。正是有了父亲的有力支撑,才有作者在军旅一步步的成长和进步,“没有父亲在家的顶天立地,也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拥有。”

军人最深厚的情感集中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与荷听雨》收入了李西岳在主笔撰写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庆典大阅兵解说词、参加汶川抗震救灾救援采访、采访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抗洪抢险中牺牲烈士家属等时留下的文字,每一篇都撼人心魄。《胜利大阅兵这一天》《大阅兵解说词撰写备忘录》等作品,抒发了自己作为阅兵解说词撰写者之一,历尽千辛万苦后,最终创作成果伴随天安门广场上的钢铁洪流,并向全世界传播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走过天安门广场的老骑兵们》通过讲述一支特殊兵种部队六次接受检阅的历史,昭示着英雄部队虽渐行渐远,英雄本色却永不褪色,光荣传统在发扬光大。《用心灵靠近灾难》《蜀道难》《夜宿北川》《不会哭的四川人》《假如我不来灾区》等几个篇章,生动记述了作者在救援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思。这些文字既是人在罕见自然灾难面前真情实感的流露,更体现出一位军旅作家浓浓的爱民情结和担当情怀。

《与荷听雨》是李西岳对他走上文学道路后心路历程的一次较全面真实的回顾。“文学心得”和“自我对话”两辑,追溯了作者自中学时代以来的文学情愫,诉说的是作家对文学魂牵梦绕的痴迷与不离不弃的追求。这里有他对军事文学名篇佳作的理解,解读战争文学的独特视角,对引领自己走上文学之路的导师的无限感激与敬仰,对作家肩负历史使命与道德良知的思索和探究。这是作家在文学道路上跋涉的轨迹素描,对广大文学爱好者启示多多,所谈的创作经验弥足珍贵。书中的《我与文学》《我与军艺》《我与老家》《我与日记》等篇章,从小处、细处讲起,既讲“一鸣惊人”的成功,也讲“败走麦城”的失误;既讲导师名著的引导启发,也讲自己苦苦追寻的推敲思索;既讲六七十年代冀中农村的广袤朴素,也讲故乡如何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精神家园。

《与荷听雨》的最后一辑是“心灵奔走”,多为李西岳对故去和久违了的师长、同学、战友、房东乡亲们的回忆文字,字里行间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纯真无瑕的爱。在这里,可以读到大作家刘白羽对文学的真知灼见,以及作家人格高度与艺术高度的完美统一;读到英年早逝的作家荆永鸣热情仗义的豪爽性格和做文做人一致的高贵品质;读到老班长期望带出来的兵成为有用之材的胸怀和嘱托;读到野营拉练的士兵与房东大嫂那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读到一位老兵与失联30多年的老战友重逢的那份感动;还能够读到一位离别故乡多年的作家对刻骨铭心的老家产生的陌生感而引发的恸问。

李西岳写人的散文看似诙谐、松散,甚至有时不乏调侃的成分,实则是在轻松叙述中有对人物秉性品格、内心世界的挖掘,还有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倘若没有真情实意的深交,是断然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