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美丽乡村驶入“信息高速公路”

——聚焦各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特色实践


小满时节,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的“琼山福稻”迎来丰收。
新华社记者  郭  程摄
图为茉莉花田的智能喷灌设备。
黄汝德摄
图为武宁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平台。武宁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图为民主村村民使用“百姓通”平台。黄闪闪摄

写在前面

“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事。”近年来,随着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加速融合,融入广大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数字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建设数字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大乡村如何对接“云端”,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请看一组报道。

广西横州——

“茉莉云”释放产业动能

■袁世平 凌 民 本报特约记者 冯 强

5月南国,恰是一年中茉莉花盛开的最美时节。位于广西横州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数字茉莉”种植大棚里,大片茉莉花散发着怡人芬芳。

照管占地近20亩的大棚,技术员农丽丽丝毫不觉得劳累。打开墙上的控制柜,轻点几个按钮,就能实时启动吹风降温、喷灌等设备。

作为世界茉莉花都、中国茉莉之乡,“全球10朵茉莉花,6朵来自广西横州”。2019年,横州市率先启动茉莉花生产数字化试点项目,建设数字化种植基地、监测基地,实现了对茉莉花生长全过程的精准管理。其中,“数字茉莉”种植大棚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智能控制光照、温湿度、灌溉、施肥,模拟最适宜茉莉花生长的环境,大幅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记者注意到,室外稍显闷热,大棚内却是凉风阵阵。墙壁上的智能控制柜,实时显示大棚内外的日照强度、温度、湿度,以及土壤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

“棚内的传感器能实时采集各项数据,如果棚内温度超过了设定值,系统会自动启动降温系统进行调节。”农丽丽介绍,应用数字化管理技术,每亩茉莉花田的管理成本减少约400元、增产约100公斤,品质也有了明显提升。

数字化管理,开启了一朵茉莉花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乃至消费者反馈的“数字之旅”。

打开“横州数字茉莉”小程序,各家企业的最新收购价一目了然。花农们可以从中挑选收购商,网上点击确认,短短几分钟就顺利完成一笔交易。

“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再也不需要四处打听市场行情,还能向银行申请小额专项贷款。”花农蒙旭利告诉记者,2019年,横州市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打造“数字茉莉”交易平台,利用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进行茉莉鲜花的交易。平台能够实时记录交易信息并自动合成完整的溯源链,使交易环节更透明高效,可溯源、可监督。

“以前都是凭感觉种植,种多了没人收,种少了收益又不高。现在有了数字平台,市场上的茉莉花产品种类很丰富,每年的鲜花都能卖个好价钱!”看着田间盛放的茉莉花,花农蔡万洪脸上挂满笑容。

企业在平台发布市场信息,引导花农按需求进行种植和采摘管理。同时,花农们在平台发布供应数据,企业也能借此精准计算产能、成本和利润空间,实现产品差异定价,及时调整或延伸产业链。目前,横州市茉莉花产业从单一的鲜花供应,逐步发展起花茶、盆栽、食品、旅游、餐饮、药用、康养等综合产业集群。

近年来,横州市组建茉莉花产业研究院,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以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契机,构建智能物流体系,强化电商物流支撑。

一朵“茉莉云”助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产业经济效益愈发凸显。2021年,横州市茉莉花(茶)综合品牌价值超200亿元,蝉联广西最具价值的农产品品牌。

江西武宁——

“5G+”守护绿水青山

■林小强 本报特约记者 郭冬明

“山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绿中,绿在人中,人在画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省武宁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也是罗坪镇长水村生态管护员张和贵最大的骄傲。

一大早,张和贵戴上自己的工作牌,出门走上大堤日常巡视。工作牌上装有定位系统,直接联通镇里的“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戴着这个工作牌,镇里就知道我们有没有按时出工,去了哪些地方。”

武宁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陈浩介绍,全县共有1942个自然村,部分村落位置偏僻、监管力量有限,一度成为村居环境改善的“硬骨头”。2019年6月,该县在罗坪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信息平台试点,依托江西省“万村码上通”小程序,搭建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5G+长效智能管护平台。目前,这一平台已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和重点自然村。

信息平台设置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等7个板块,根据道路、河流等地理环境划分为若干个管护单元,实现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统一指挥调度。

“以前,工作人员挨个实地查看村里的垃圾箱是否需要清理。现在有了智能平台,垃圾箱满了会自动发送信息。”负责系统运维的农业技术专家周平介绍,智能管护平台融入智能垃圾监测及垃圾分类管理、无人机空中巡查、GPS定位环卫车辆、AI智能监控等“黑科技”。乡村主要交通路口、人流密集场所、垃圾中转箱和生活污水检测站,都配备了监控摄像设备,接入指挥调度中心,对乡村环境进行全区域、全天候、可视化精准管理。

“前两天,我发现村里有个废弃的宣传栏,拍照上传到平台,不到10分钟就有人来清理。我们还能获得积分兑换日用品。”宋溪镇村民陈世珠开心地说,“村里环境好了,生活也越来越舒心!”

村民通过手机APP在“万村码上通”平台发送农村环境相关问题,实时上传至县级平台终端。区域管护员、AI智能监控进行现场核实和处理,确保在24小时内登记受理,72小时内处理办结。

“这两年大家都自发加入监管队伍,都想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行走在村庄小路上,张和贵看到路边垃圾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美,心情更加舒畅。“有了村民的参与,我们照看不到的角落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整改。现在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路旁种了不少花草,连树枝都修剪得整整齐齐,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旅游观光。”

“乡村治理的重点是人,难点也是人。”官莲乡东山村驻村干部谭翊泉总结出这样的心得,“数字管护平台的推广应用,给村民提供了参与家乡环境治理的‘直通车’,人人都是生态管护员。”如今,武宁县的多个村庄,都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写入村规民约、纳入家风家训,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湖北宜城——

“百姓通”赋能村民自治

■李  峰 张海洋

伴着隆隆声响,收割机在麦田来回穿梭。看着金灿灿的麦浪变为金黄的麦粒,湖北省宜城市雷河镇民主村八组村民胡兴山喜上眉梢。

“1个月前,我在‘百姓通’平台上反映产业园建设影响麦田的问题,没过几天就解决了。”在田间查看小麦长势时,胡兴山发现一家企业建设生产车间,破坏了村里的排水渠。“马上要麦收了,紧接着就是种早稻,排水渠损坏对农田影响很大,这个问题可得尽快解决。”胡兴山在“百姓通”平台上写下这段留言。

接到诉求后,村干部马上到现场实地考察。两天后,施工队就来到村里为村民修建沟渠。

近年来,湖北省宜城市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与企业合作搭建数字化治理平台——“百姓通”。村民最为关心的村级采购、财务管理、工程管理、劳务用工、困难救助等事项,在平台上进行公示,同时开设村务公开、征求意见、村民办事、村民交流、矛盾化解5个板块。村民只需要拿出手机就能“一键反映”相关问题,对村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提出建议。

“民主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村里大事小事都要实现民主。”村党支部书记周承强介绍,以前虽然在广场上设置了征求意见栏,但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现在有了数字平台,村民有什么好点子动动手指就能发出来,供大家参考。在外务工的村民看见了,也能随时加入讨论,提出意见建议。”

如今,“百姓通”平台已经成为村民参与村务的“大舞台”、提出诉求的“回音壁”。进入平台“邻友圈”页面,可以看到,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栏目一应俱全,将各类村级事务全部公示出来,成为村民了解相关政策、监督日常工作的重要窗口。

为增加互动功能,“邻友圈”还设置了“美丽庭院”“特色活动”“疫情防控”等栏目,以在线交流、发帖的形式,方便村民随时进行政策咨询,表达民生诉求。

“我一直在外地打工,家里老人打来电话说要买肥料了,我就在‘百姓通’平台上留言。很快,村支书和经销商就把化肥农药送上门。”民主村村民屈万芹深有感触。

在外地务工需要村里出具证明,代购化肥农药,家中老人生病需要拿药……无论问题大小,村干部都会及时在信息平台上一一答复。

“数字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服务村民。”周承强说,“百姓通”平台拉近了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的距离。村民监督村务更加方便,村“两委”工作更加透明、规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