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气”是久经阅读后自然生发的浸润于言语、流露于举止中的诗书气息、文化气质、笃定气场。人有书卷气,身上会透着笔的刚毅、墨的芬芳、纸的质朴、砚的坚韧;人有书卷气,凡事可以看得长远、悟得通透、志得弥坚、行得稳健。这带着书香的气质飘逸千年,让一代代仁人志士、儒将英豪至今仍然雅韵常在、生动鲜活。
书卷气中有信仰。有书卷气的人更易看透时代奔涌的潮流、触摸历史兴衰的规律。他们因为相信而坚持,一旦认定目标便咬定青山不放松。多少革命前辈视革命理想高于天,忠心赤胆执着信仰,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方志敏身陷牢狱,就义之前仍挥笔写下《可爱的中国》,书就对祖国的赤诚热爱;陈毅写下“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为国为民的凛然大气令人动容。书卷气是在旁人眼里的“拙”,是对内心追求的“笃”,是就算身陷囹圄仍义无反顾并为之奉献牺牲一切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书卷气中有心胜。有书卷气的人更易参透世事沧桑、人生真谛,即便身处逆境依然仰望星空、心向阳光。司马迁坚持真言受宫刑,屈原不屈于小人遭流放,苏东坡坚持己见多次被贬谪……书卷气蕴含着最坚强的斗志,他们于权势面前不低头、在挫折面前不颓废,始终坚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最终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无论是个人追求成才成功的梦想,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唯有在传统文化、红色经典中坚定信心、汲取营养、涵养斗志,才能最终百折不挠、梦想成真。
书卷气中有气度。有书卷气的人更易历览前贤国与家,悟透人间冷与暖。在见惯历史大开大合、人生跌宕起伏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举重若轻。寒门儒将许光达百战建殊功,1955年实行军衔制前夕,他得知被提名授予大将军衔时,连夜写下《降衔申请书》,再三恳请“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他这种至真、至纯的“三让精神”被誉为“共产党人的明镜”。兵者,国之大事。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必须多一份沉着、多一份冷静。人民军队战史上气度非凡者颇多。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正是他在疾风骤雨中泰然淡定的风范。在指挥“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经典战例之余,他还气定神闲地留下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样的瑰丽诗篇。
书卷气中有品格。有书卷气的人,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相信真理的力量、真实的力量、真情的力量,不把学问当作升官发财的途径,不拿学问当门面、做装饰。朱德一生都在读书追求真理,青年时期就立下“投笔从戎去”的誓言。1921年,他断然放弃不菲的收入,彻底离开旧军队,不再为高官厚禄去打伤害平民百姓的“混”仗,出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有书卷气的人生就是这样,不自高、不自傲、不骄奢,不被虚名所累,不被利欲熏心,有着不折的脊梁、不屈的灵魂。
书卷气来自阅读的沉淀和升华,需要日积月累的养成。一靠读书。要多读书、读好书,博览群书、含英咀华,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用知识改造思想、加强修养、塑造人格。二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要带着问题思考,联系实际思考,在前人思想的帮助下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三靠实践。不唯书只唯实,既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把所学所思放到现实当中去经风雨、受考验、得历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从而实现升华萃取、螺旋上升。
书卷气和书生气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善读书者,跳出书本去读书,活学活用,在读书中滋养书卷气;读死书者,囿于书本而读书,脱离实际,在读书中驯养书生气。这样的“书生”往往缺少风雨洗礼,缺乏风浪考验,往往想法多办法少,只会处理文字不会处理问题。
但凡有理想追求的人,都不妨有点书卷气,主动与书为伴、与书为友,在书海中泛舟、在书山上跋涉,从中增长知识、寻找真理、净化灵魂、陶冶情操、体味人生,在读书中涵养书卷气,并让这种气质伴随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