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在红船启航地眺望美好未来

——回眸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一周年


■本报记者  佟欣雨  张轩玮

2021年6月通车的金台铁路,成为连接浙江东部沿海和腹地山区的“山海通道”,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图为“复兴号”驶过永安溪特大桥。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摄

写在前面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见证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红船启航地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习主席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公布。以“每年有新突破、5年有大进展、15年基本建成”为目标,浙江举全省之力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的共同富裕之路。

一年间,示范区建设“四梁八柱”逐渐成型,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迈出坚实的开局第一步。

数字联通城乡

发现风险对象115户,4户返贫风险农户落实低保保障,32户面临致贫风险的低保户提高救助保障标准……这是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防返贫监测预警管理系统,提交的2021年全年“成绩单”。

衢江区在册的10108户低收入农户,以及已退出低收入行列的2276户农户,都被纳入重点监测范围。系统一旦监测到这些家庭出现临时大项开支,会立即向村干部发送预警提示。

防返贫监测预警,只是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场景之一。平台运行的背后汇集了民政、医保、住建、教育等10余个部门的海量社会救助数据,成为探索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弥合城乡间数字鸿沟的有效路径。

从村村通公路到村村通公交,在以交通一体化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硬联通”方面,浙江省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城市与乡村的界限逐渐模糊,地理空间的距离“渐行渐近”。然而,随着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浪潮席卷而来,数字鸿沟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最大“短板”。

2021年,是浙江数字化改革“元年”。这一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浙江乡村大脑”首次亮相。这一覆盖全省、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项目,已完善建立农业资源、主体人才、美丽乡村、技术装备等10大专题数据库,收集存储数据超13亿条。

在“乡村大脑”的指挥下,一系列场景应用相继落地。聚焦低收入群体保障的“浙农富裕”、畜牧产业领域的“浙农牧”、护航渔船安全的“浙渔安”、对接市场监管系统的“浙食链”……覆盖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全周期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发,在不知不觉中重塑着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勾勒出“未来乡村”的发展雏形。

城里建设“未来社区”,村里打造“未来乡村”。作为毛细血管末梢的社区和乡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基本单元,也是数字化综合应用先行先试的具体抓手。

沿河边的智能健康步道散步,村民通过刷脸打卡,不仅能记录运动里程,还能积累健康分兑换礼品;借助“智能医务室”,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为村民视频问诊,在线开具电子处方;扫描二维码,即可在手机上查看乡村旅游景点的实时游客量、停车场余位等信息……这样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在浙江乡村已十分常见。然而,这只是迈出了探索未来的第一步。

“数据是发展未来乡村产业经济的核心资源和第一要素。‘未来乡村’数字化的目的是获取数据,进而实现数据运营,真正将传统乡村变为‘未来乡村’。”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举办的未来乡村建设学术交流会上,专家的观点正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印证,“未来乡村”正一步步由设想变为现实。

产业飞越山海

汇集300多家冲锋衣企业、培育百余个自主品牌,台州市三门县的冲锋衣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成。作为全省经济较为薄弱的山区26县之一,小小的三门县如何搭起了产业“大舞台”?

近年来,浙江省在国内率先探索“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鼓励高校向位于山区26县的企业免费开放专利许可。早在2019年,浙江理工大学就在三门县设立研究院,着力攻关原创设计、生产智能化等。三门研究院院长黄玉冰介绍,截至目前,学校已在面料研发、外观设计等环节开放专利授权近60项。“仅一项专利授权,每年能为我们节约上百万元。”某户外用品企业负责人金丽君说。

科技创新成果由沿海“飞”入山区,两地共享产业发展成果。长期以来,浙江持续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引导发达地区与山区县帮扶合作,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尽管浙江是全国区域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全省11个设区市居民收入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山区26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

为此,浙江省不断探索完善“山海协作+飞地经济”体制机制,一县一策蹚出区域协调发展道路。“飞地经济”“山海协作”,顾名思义,就是打破地域界限,让两地的经济发展要素“飞”起来、融起来,实现优势互补。

“发达地区具有资金、技术、品牌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山区26县拥有资源、土地等方面的优势。两者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不少专家认为,着眼探索共同富裕发展道路,应推动新时代山海协作迭代升级,由单一的产业协作转向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

今年发布的《浙江省产业链山海协作行动计划》,为山区26县融入全省产业链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计划提出,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与山区26县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项目。同时,引导山区26县在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科创和数字经济飞地,持续为山区26县输送人才、技术和项目。

从杭州丽水数字大厦投入运营到宁波——丽水山海协作“飞地”加紧建设,地处浙西南革命老区的丽水市不断在域外布局科创“飞地”,冲破山区经济发展的桎梏。以这些“飞地”产业园区为前哨,创新研发销售在沿海、生产制造落地在丽水,两地协同培育创新产业为革命老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文明入心入行

一个固定角度的电子摄像头,从高处俯瞰城市十字路口的“斑马线”,透过镜头记录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

这样一场看似平淡的慢直播,累计观看已超过5亿人次。2021年4月开始,名为“美丽浙江”的短视频平台账号定期推出“浙江有礼 礼让斑马线”慢直播,将浙江省11个城市13处十字路口的视频监控上传至互联网,实时测评机动车守法率和礼让行人率,接受全国网民的在线监督。

在浙江,“礼让斑马线”活动至今已开展10余年。通过这件城市生活细枝末节的小事,“无形”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有形的抓手,成为“文明浙江”的一张金名片。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物质积累的过程,也是精神富足的过程。“富口袋”与“富脑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020年11月,浙江省实现11个设区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肩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使命,今年以来,浙江全省推进“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在全社会弘扬时代新风,让“有礼”成为每一位浙江人的行动自觉。

在浙江一些地区的试点中,精神文明不仅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源泉,还通过金融产品等形式“变现”,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前不久,温岭市城北街道居民宋明珠在银行顺利申请到30万元额度的“家风文明贷”,解决了他创业资金不足的难题。这项特殊的贷款,来自他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积累的家风文明积分。

街道、村(居)两级根据讲新风、讲卫生、讲节俭、讲健康、讲安全等5个方面,对家庭表现予以赋分,并建立反向惩戒机制。家风文明积分和村集体分红、银行贷款授信等挂钩。“‘家风文明贷’根据家风文明积分进行授信,积分达标户可以获得最高30万元的贷款。如果积分低于80分,将被取消相应的信用资格。”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全省文明好习惯养成率达83%,社会诚信度达95%左右,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1.3%,人均慈善捐款额达90元左右,每万人拥有活跃志愿者数达1200人……细数2022年培育“浙江有礼”文明品牌的具体目标,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的点滴行动,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最亮丽的底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