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丰厚的历史文化中探求启示

——《中国兵学通史》评介


■高润浩

2022年4月,黄朴民教授主编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兵学通史》由岳麓书社出版,全书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7卷,计300余万字。该书以中国古典兵学为研究对象,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洞隐烛微,新意迭呈,在体系完备性、学术前沿性、方法创新性、论述深刻性等方面均具有别开生面的学术建树与理论价值。

学术创新的前提是思维创新。《中国兵学通史》的写作,“努力在思维模式、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开辟新的道路”“对兵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而清晰的界定,确立起兵学研究的主体性,树立问题意识、自觉意识,使兵学研究的独立性得以完全体现”(《〈中国兵学通史〉总序》)。体现了作者在兵学史研究中的思维转变、学科主体性和方法论自觉。

作者对“兵学”概念进行了清晰界定,认为:“兵学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探讨战争基本问题、阐述战争指导原则与一般方法,总结国防与军队建设普遍规律及其主要手段的思想学说。”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厘清了兵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改变过去兵学史研究对象宽泛、研究视角兵学特色弱化的现象,强化兵学史研究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强调兵学史研究的军事视角和问题意识,突出兵学史研究的军事特质与特点。

《中国兵学通史》的写作,“尽可能借助于军事的范畴、概念与方法,注重从军事的角度考察问题、解决问题。”以历史上著名的韩信破赵“背水一战”为例,过去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到军心士气问题,认为韩信之所以部署背水阵,是为了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置之死地而后生。本书作者从变易主客和攻守转换来分析,给予了新的解释,深化了对“背水一战”的认识。

该书把还原古代兵学家的问题意识和不同时期的“兵学主题”作为研究重心,区别不同时期兵学思想的鲜明特征,探索产生这些特征背后的深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原因,观察和说明该时期兵学思想较于前人传承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增益了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以揭示和深化不同时期兵学主题为中心,以点带面,提纲挈领,从而把握兵学思想的历史演变、时代风貌和研究的关键。

作者在“总序”中称:“(兵学研究)必须积极尝试研究角度切入点的重新选择,转换习以为常的研究范式,改变陈陈相因的研究逻辑。具体地说,就是实现研究重心的转移,将以研究军事人物思想、兵书典籍理论为主导变为以研究战法与思想共生互动为宗旨。”该书撰著中,坚持军事的视角和历史的方法,始终围绕“武器装备——作战方式——兵学理论”这一主线与结构展开论述。

英国军事学者富勒指出:“新式武器的投入使用不能不引起条件的变化,而条件的每次变化又都会要求军事原则应用的变更。”(富勒著,周德等译:《装甲战》,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以先秦兵学为例,西周时期,军队主要有车兵和步兵,作战以车战为主,兵器主要是青铜兵器。车兵是贵族,步兵是平民。当时的战争是贵族的战争。这样的兵员组成和武器装备决定了当时的作战形式和战争形态。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铁兵器普及,弩机的出现,普遍兵役制的推行,战争区域的扩张,导致了车战的衰弱和步战的兴起,步兵成为主要兵种,战争形态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之相应,兵法理论从古司马法的 “以礼为固,以仁为胜”(《司马法·天子之义》)演变为《孙子兵法》的“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孙子兵法·军争篇》)。

《中国兵学通史》以“武器装备——作战方式——兵学理论”为主线与结构,这样的研究思路符合军事与兵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和自身逻辑,凸显了兵学思想的主体性和兵学通史的军事特质,为兵学通史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框架。正如“总序”所说:“按照这样的结构考察兵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规律,就可以真正揭示出兵学思想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与终极动因,对中国历代兵学思想的文化更新序列做出正确描述。”

中国古典兵学研究先天地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特色。中国古典兵学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强烈的历史延续性和独特的思想价值。在战争方式经历过多次革命性变化的当下,超越时空的悬隔和文化的藩篱,透视其精髓要义并创造性地完成其现代化转换,服务于当代中国军事理论的创新,乃至形成军事学的中国流派,无疑是一个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和以往的研究相较,《中国兵学通史》更加突出与强调古典兵学的这种借鉴价值与现实意义。

作为一部通史著作,《中国兵学通史》对中国兵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内涵、特征、演变、地位及影响等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古典兵学的阶段性特点进行归纳与概括,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与揭示中国历史上的代表性兵学著作、诸子论兵之作以及经书史传所蕴含的兵学思想要义及其对中国兵学发展的卓越贡献,点、线、面结合,长时段、全方位、立体地对古典兵学进行研究与展示。其中,对先秦兵学的变革与繁荣、秦汉兵学“大一统”的时代特征、魏晋兵学的实用倾向、隋唐兵学的多元融合、两宋兵学的经典化与儒学化、明代兵学的军事训练思想与边海防思想、近代传统兵学的沉寂与变革等诸多问题,论述深刻,富有创见。

作者立足于当代立场,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贯通,致力于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求有益的启示。正如作者所言:“我们虽然不能从历史博物馆里取出古人的‘剑’同未来的敌人作战,但我们可以熔化古人的‘剑’铸造新的‘武器’。”在这种强烈的古为今用思想指导下,《中国兵学通史》的写作不仅具有理论层面上的学术价值,更具有实践层面上的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的现实意义。

《中国兵学通史》的出版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中国兵学思想的发展演变、精华要义及其文化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推动中国古典兵学研究乃至军事史研究、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在研究思维、研究方法和价值转化方面的创新性探索,具有普遍的方法论借鉴意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