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90后文职人员担任课题组长


■贾二兵 王 日 本报记者 李建文

“新课题正式立项。”听到这个消息,任利兵喜上眉梢。

4年前,作为空军研究院某所文职人员、助理工程师,任利兵还是一个毛头小伙。

“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发生在任利兵身上的励志故事,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2018年,任利兵从地方某“双一流”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报考了空军研究院某所的一个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匹配的文职岗位。

“刚来研究院时,我还有些不适应,心想先熟悉一下日常事务性工作,再尝试介入科研工作。”任利兵说。

然而,没想到的是,所里根据他的专业特长,将他直接分配到了某研究室,并为他精确规划了成长计划。

“入职不到2个月,就能加入重要课题科研团队,我是幸运的。”任利兵坦言,“如果论资排辈,我不可能这么快就参与一线科研工作。”

科研骨干帮带,让任利兵快速成长。不到半年,他就能胜任本职工作。2019年8月,某科研项目课题正式立项,室里再次给任利兵“压担子”,让他担任课题副组长。任利兵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课题研究,很快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次次科研攻关,任利兵完成了思想淬火、能力升级和角色转换,一路成长为单位科研技术骨干。“刚开始别人带着我干,但从那时起,我进入全新角色——带着别人一起干。”任利兵说。

去年,任利兵申报的一个研究课题正式立项。经过综合评定后,任利兵被任命为课题组长。课题组里,有知名专家、部队官兵,还有带教过他的老师、所领导。

从筹划科研项目、提出总体技术方案到编写试验大纲、对接部队需求,任利兵展现出很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为了实地试验科研项目,他4次奔赴海上靶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开展科研攻关。几个月下来,他的腰瘦了一圈,皮肤被晒得黝黑。在科研团队共同努力下,任利兵顺利完成课题研究,成功解决了制约装备战斗力生成的难题。

去年底,任利兵参与的多项研究课题结出累累硕果。按照院里下发的《科研岗位津贴发放暂行办法》,任利兵申领到一笔数额不小的绩效津贴。

“这是一项为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动力,充分体现科技人才知识价值和智力贡献的分配制度。”该院领导告诉记者,“其实,科研人员看重的不是绩效津贴,而是院里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工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