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天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7月1日,天津港。可装载14566标准箱的“乞力马扎罗轮”开始远程操控装卸,标志着这座港口的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全面竣工。一座港口的升级折射一座城市的发展。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先试改革措施、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到天津考察调研,擘画国家战略,指导改革发展,赋予这片热土无限的力量。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要求,天津谋划政策、狠抓落实,努力转换经济动能,坚持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在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转换动能创优势

6月25日,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一辆酷炫的蓝色轿车开到舞台中央——中国第一辆纯太阳能汽车“天津号”首次公开亮相。

“天津号”的诞生,离不开天津提升发展质量的转型。

2014年2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幕开启。天津定位更加明确: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2017年,天津直面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怕“褪去胭脂脸难看”——滨海新区将统计口径由注册地改为实际所在地,主动挤出2016年GDP“水分”3000多亿元;全市“铁腕治污”,对“贡献”非绿色GDP的企业关停整治。

当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新注册民营市场主体超22万户,增长近4成;世界智能大会2017年开始落户天津,智能科技成为天津现代产业体系的引领;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快速成长;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

绿色发展天地宽

2017年5月,天津开始集中整治取缔2.2万家“散乱污”企业;同年11月,天津开始对875平方公里湿地进行全面保护;2018年5月,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正式划定,为京津冀东部再造一叶“绿肺”。

“736平方公里大约是天津中心城区面积的两倍,开始有人觉得这锁住了经济发展空间,但事实证明,这里蕴含着发展的‘绿色密码’。”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边伟光说,无论是林地碳汇的“绿色银行”作用,还是生态屏障内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带来的会展企业聚集,都是绿色的经济效益。

在建设生态屏障的基础上,2020年11月,天津提出打造“津城”(中心城区)“滨城”(滨海新区)双城发展格局——“津城”重点突出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历史文化底蕴特色,“滨城”重点凸显海洋文化和近代工业文化的特点。

“绿化”之后的发展路径给百姓带来的获得感成色更足——2021年,天津每天“双城通勤”的市民已减少至4万左右;PM2.5平均浓度也从2013年的96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39微克每立方米。

改善民生暖人心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的落脚点。每年年初,天津都会部署当年要着力解决的20项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2022年,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位列第一。

以700米为服务半径,河西区鼓励企业竞标运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同时,拿出专项资金补贴,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等服务,通过“企业为主、党政助力、公益支持”,实现老有所养。目前,这项经验已在全国推广。

“十三五”期间,天津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5%以上。近5年来,天津为36万户居民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房产证难题,完成16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94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2.2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

搬进楼房那天,年逾七旬的罗学发把“祖传”的挡板扔了。他家以前住在天津红桥区棚户区同义庄,地势低洼,遇雨便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块挡板防止雨水倒灌。

2016年底,天津决定用3年时间实现市区“棚改清零”。干部上门来帮罗学发“量身定制”搬迁、补偿方案。到2019年底,包括罗学发在内的30万居民全部出棚进楼,户均面积由原来的约20平方米,增加到65平方米以上。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天津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不断迈进。

(据新华社天津7月11日电 记者王明浩、李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