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如何有效应对战争复杂性


■郭拓荒

引 言

战争从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社会现象,人们对此也早有认识,东西方军事理论名家对此都有论述。孙子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中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实,充满战争的迷雾”。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军事上的应用,战争复杂性有增无减。对战争复杂性的清晰认知和有效应对,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战争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高质量地做好未来战争准备。

清晰认知战争复杂性是重要前提

战争系统由作战、情报、保障等诸多子系统组成,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系统的发展密不可分。战争复杂性就本质来说来源于其社会性,是战争这一社会现象的固有属性。认识战争复杂性是研究作战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不确定性。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但长期以来我们往往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确定性,这是“笛卡尔-牛顿”经典力学的思维方式。经典力学思维方式承认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又是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的,知道了一个初始态,只要合理使用了运动定律,其结果就是确定的。然而,随着相对论、量子理论等一系列新科学发现的问世,人们看到经典力学的“缺陷”。197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就说过:“世界其实是不确定的,确定性只是我们的错觉”。人们通常认为思想是行为的主导,掌握了人的思想就控制了人的行为。然而,人类的大脑产生思想的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也不符合目前所知的任何定律。对于每个人来说,其思想根本无法真正被掌握,其行为也具有不确定性,一个由一群人组成的社会群体的行为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群体行为不确定性,造就了社会的复杂性,战争的社会属性决定其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需要说明的是,不确定性不等于随机发生,它不遵循已有的物理定律,其蕴含的社会规律需要运用新的方法去认识。

复杂性的根源是人的因素。毛泽东同志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中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这个结论揭示了战争制胜的基本规律。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出现了各种关于武器代替人成为战争决定因素的说法。尤其是一种认为“人和武器的结合”是决定因素的说法,一度被很多人认可。这种观点无视人和武器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把人简单“物化”成“战争机器”,把战争系统本来的复杂构成简化成武器系统的复杂性,忽视了人在其中充当最活跃的角色因素,忽视了人性的复杂因素,部队编成和编组也成了简单的数字组合。在复杂的战争系统中,人始终是各个子系统的关键所在,也是战争复杂性的根源。

技术的发展没有减少战争复杂性。通常,人们习惯于将引起战争复杂性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得到足够的“对方的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一度被人们认为将彻底驱散这一“战争迷雾”。美军前参联会副主席威廉·欧文斯就坚信,信息化技术将使情报侦察能力大大改变,最终驱散“长期以来困扰指挥官的战争迷雾”。诚然,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侦察范围和准确度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战场确实变得“更加透明”。如果双方技术非常悬殊,“单向透明”具有重要价值,但如果技术没有太大差距的“相互透明”带来的不确定性并不少。获取的信息太多反而无法及时处理,很多信息之间又存在冲突,也会大大增加新的“战争迷雾”。比如,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战场数据采集更加方便,却使数据处理更加复杂;对抗双方的战场更加透明,然而提供给指挥员决策的依据却更加扑朔迷离;进攻的手段更加多样,然而需要防御的漏洞却更多;相互联系的手段更加先进,实现整体联动形成体系能力的过程却更加复杂,战争的不确定性进一步突显。所以寄希望于新技术应用将彻底驱散“战争迷雾”似乎并不可行。战争的不确定性具有不可避免性,是复杂系统的固有属性,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只能想办法加以应对。

创新是应对战争复杂性的唯一出路

技术的发展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战争的不确定性,面向未来,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去控制和把握不确定性。其中,运用创新思维主动跳出“同质化”对抗,寻求不对称优势和代差优势,做好多预案准备,是应对战争复杂性的有效举措之一。

跳出“同质化”对比,寻求不对称优势。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在战争中,不论在战术上还是在战略上,数量上的优势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数量的优势到底重不重要?这看似不言自明的道理似乎并不完全绝对。比如,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军在数量上总体处于劣势反而以少胜多。其道理是,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灵活运用作战力量,在每一次具体作战中,在小范围内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形成数量优势取胜。在全局看来是以少胜多,实际具体发生时却实现了“数量优势”。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数量优势本来没错,但前提是“同质化”力量之间的对比才成立。比如都是步兵,武器装备没有太大差距,人数就是决定性因素;都是飞机,同属二代机或三代机数量就是决定因素,二代机和四代机显然不能简单用数量比较。这启示我们,如果是“同质化”力量,应该通过“局部聚优”获得局部数量优势,才可以把握不确定性;为避免“同质化”对抗,可以通过提升质量优势来获得总体胜势。

通过技术创新,创造代差优势。双方都使用大刀长矛对抗,通过严格训练虽然可以提高作战能力,但胜负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如果其中一方率先换成机关枪,不确定性必然大大降低,因为面对机关枪,刀术练得好不好对于结果已经影响不大。技术上一旦接近,人的不确定因素就占据主导,结局就充满不确定性。通过技术创新,主动跳出“同质化”对抗,站在更高的层面,就可以有效把握不确定性。颠覆性技术在战争中往往有奇效,其本质就是超越不确定性。面对复杂多样的战略对手,尤其是面对技术全面占优的强敌,如果寄希望于全面技术超越似乎不太现实,那么就需要在适当跟进避免被拉大差距的同时,有选择性地发展一些可能超越对手的颠覆性技术或颠覆性武器,以寻求在局部对抗中有效把握不确定性。

准备多种预案,应对不确定性。多套预案准备是应对作战中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不打无准备之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光作战准备如此,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无不如此。这也是人们应对不确定性的一般思路,无法提前预判下不下雨,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好雨伞。未来战争何时发生,一旦发生怎么应对,所有的问题都充满不确定性,任何试图回避和消除不确定性的想法既不可行,也不可取。唯一可行的就是跳出战争认知的传统思维,充分借鉴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最新理论,认识和把握战争复杂性。此外,战争准备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核心其实就是认知准备。如果总是应对突发情况和“想不到”,本身说明对于战争的认知准备不够或者存在重大缺陷。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战理论研究要敢于挑战传统、勇于拥抱未来,不唯上、不唯书、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断提升对于战争的认知水平。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