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文人笔下的南飞雁


■郑学富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秋天,对气候敏感的大雁集体迁徙,向南飞越。这一自然现象,引发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客的“咏雁”情结,寄托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悠悠乡愁。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出任滁州刺史。初夏离京,秋天到任。从朝中大员贬谪到地方任职的韦应物独坐在高斋之中,外面是秋风萧瑟,秋雨绵绵。这样一种环境氛围,不免要触动诗人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情思。这时,寂寥的秋雨之夜和由远及近传来的大雁鸣叫声,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促使他创作了一首五言绝句《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在相近的情感氛围里,晚唐诗人杜牧也有一首《闻雁》:“带霜南去雁,夜好宿汀沙。惊起向何处,高飞极海涯。入云声渐远,离岳路由赊。归梦当时断,参差欲到家。”

唐代诗人李白在面对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时,不由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写下“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诗句。诗句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也展示了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北宋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时写了一首抒怀词《渔家傲·秋思》,词的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响,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城门紧闭。词作表现出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的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中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蓝天白云,遍地黄花,秋风四起,仰头望去,只见成群的雁儿正向南方飞去,让人心底顿生凉意,不免又增加几声悲伤的叹息。

和古代文人悲秋思乡等情调不同,毛泽东笔下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气势磅礴,荡气回肠。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六盘山下的青石嘴,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部队,扫清了阻碍。当天下午,红军便登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毛泽东因此写下《清平乐·六盘山》这首咏怀之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宛若一幅壮美雄阔的诗情画。其景,磅礴壮丽;其情,催人奋进。诗人的视角由近及远,情感由喜悦到激昂。词作结构紧密,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壮志勃发,读之令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