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明月万里照征衣


■醋晓刚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白露刚过,中秋又至。今年的中秋节与教师节上演“喜相逢”。中秋节,是绵延千年的约定,也是一年一度的邀请,更是亘古不变的纪念。那高悬天际的银盘,宛如一个心灵的容器,氤氲着丰富的情感、审美、哲思,盛满着中华儿女对故土的依恋、对美好的向往、对团圆的追求。

月到中秋偏皎洁,人逢佳节多感怀。物候学家说,中秋是桂子的清香,也是鸿雁的嗥鸣;民俗学家说,中秋是丰收的节日,也是团圆的节日;诗人说,中秋是一块月饼,更是一轮月亮;哲人说,中秋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尽管不同的人对中秋有着不同的感怀,但“团圆”都是中秋不变的精神意蕴。正所谓,“八月十五天门开,天上人间共团圆”“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在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展示着两块炭化的月饼。1932年9月16日,中秋节后的第一天,侵华日军以“通匪”为由,将3000多名中国平民驱赶到抚顺郊外的平顶山下集体屠杀,并焚尸灭迹。这几块月饼,就是当时乡亲们身上还没来得及品尝的月饼。这炭化的月饼警示人们:没有和平,就没有团圆的家庭、美满的节日。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对于长年在外的中国军人来说,谁不想在这月圆之日跟家人团圆?但军人深知,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一家不圆万家圆,只因使命担在肩。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是中央红九军团的长征出发地,被称为“红军长征第一村”。至今,村口的红军桥廊柱上还保留着“生命等高线”,那是红军征兵时的身高标准线。当年,中复村一带有2000多名青年加入红军,但绝大多数“万里长征人未还”。如今,中复村依然保留着一个延续88年的传统——提前一天过中秋节。因为1934年9月23日恰逢中秋节,这一天,离中复村不远的松毛岭阻击战打响了。为缅怀牺牲的红军将士,中复村的乡亲们总是提前一天过节,而中秋节当天,则去祭扫英烈。

1948年9月,新兵王燕云参加济南战役时,一项任务是把160多个包子送到前线。谁知当他冒着炮火到达前线时,全连只剩下10多个人。同行的炊事班长见状,蹲在地上大哭:“战友们都饿着肚子啊!”而后,王燕云抹着眼泪,把包子送到每名牺牲的战友身旁。王燕云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只记得济南战役期间赶上了中秋节。济南解放后,连长对他说:“你就把农历八月十五当生日吧!”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面对皎洁圆月,中国军人心中升腾起的不仅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浓浓相思,更有“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家国大义。对中国军人来说,为了万家灯火,为了万里河山,一样的中秋里有不一样的守候,同样的月圆里有不一样的情愫。

优秀党员罗世文由于长年在外从事革命活动,很久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思念儿子,每天就朝门口望着大路叫:“自元(罗世文小名),你还不回来呀?”1944年中秋节,身在敌狱的罗世文从亲友口中知道这事后,倚着铁窗,写下《无题》:“慈母千行泪,顽儿百战身。可怜今夜月,两处各凄情。”周恩来同志了解罗世文同志事迹后,在安葬罗世文烈士时亲自为他题写墓碑碑文。

1952年中秋节。当美军的飞机投下一颗颗照明弹时,皎洁的月亮反而变得模糊了。志愿军战士围坐在地堡外,地上是战士们画的月饼,还用小石子砌成“北京月饼”四个字。在战士王洪洁的提议下,大家集体创作了《战地赏月》:“中秋在战地,月是故乡明。亲人望明月,悠悠祖国情。”

团圆是中秋永恒的主题。但军人深知,团圆需要靠钢枪作保证。越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越要“挽弓当满弦,将士带甲眠”。

正因为如此,无数军人把炽热情怀融化为奉献的滚烫,用钢铁脊梁挺立起爱国的雄壮:空中国门,战机展翅护祖国祥和;雪域高原,手持钢枪卫边关安宁;大洋深处,战舰破浪守蓝色海疆;繁华都市,坚守岗位保万家平安……仗剑为国、去家万里,艰险相伴、归期难料,可能“天涯遥望唯梦回”,可能“此夕羁人独向隅”,但正是“一家不圆万家圆”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且喜人间好时节”的岁月静好。因为,在军人心里,和平就是最甜的月饼。

(作者单位:战略支援部队某研究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