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千万不要做固步自封的戈尔洛夫


■杨 欢

从1944年到新中国成立的一段时间里,话剧《前线》中戈尔洛夫和客里空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我党我军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文章当中。

一部话剧竟然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时代的风气。正如一篇回忆文章所写:“整风中,大家都以这两个典型人物为镜子,对照自己的不良作风,都以不要做‘戈尔洛夫’和‘客里空’而互相勉励,掀起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热潮。上上下下,歪风邪气普遍没有了市场,正派作风发扬光大,各单位呈现一派新的气象,这是部队战斗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1942年9月,在苏联卫国战争的关键时刻,剧作家考涅楚克创作的话剧《前线》上演。剧中塑造的前线总指挥戈尔洛夫将军,“有功劳,有忠心,有勇敢”,但摆老资格,不爱学习,不接受新鲜事物。当听到年轻的军长欧格涅夫说“今天没有真正的无线电联络,就不能指挥作战,这不是内战”时,戈尔洛夫讲了一段经典台词:“胡说,他懂得什么国内战争?我们打败14个国家的时候,他还在桌子底下爬哩!战胜任何敌人,不是靠无线电通信联络,而是凭英勇、果敢。”

1944年春,从苏联回国的诗人萧三,将自己的翻译作品《前线》送给毛泽东。正在为对日作战运筹帷幄的毛泽东,以政治家的眼光发现了这一话剧的教育意义,遂推荐给《解放日报》连载。随后,毛泽东还让人写了一篇题为《我们从考涅楚克的〈前线〉里可以学到些什么》的社论。党中央机关报专门为一部外国话剧发表社论,这是相当罕见的。

社论告诫全党同志“应该以戈尔洛夫为戒”,必须努力学习,跟上时代,提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能力。社论中肯地分析:“我们早点警惕一些,早点学会一些,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少犯很多错误。”

“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灯火。”一部话剧,像不熄的明灯,驱散黑暗,带来光明;又像不息的钟声,三回九转,萦绕耳畔。

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朱德提醒老干部珍惜自己的“金字招牌”:“现在我们老干部中,有一些戈尔洛夫,认为自己有二十多年的革命历史,打开了很多地方,发展了党和军队,就摆老资格,骄傲自满。他们忘记了马克思主义者是学一辈子也不会够的,做到老就得学到老。”

1947年底,徐向前在晋冀鲁豫军区训练教育会议上说:“我们要反对戈尔洛夫思想,摆老资格不学习就是戈尔洛夫,大干部摆老资格是大戈尔洛夫,小干部摆老资格是小戈尔洛夫。谁不愿当戈尔洛夫,谁就应该好好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南京军事学院院长的刘伯承,向学员们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杨得志+罗哈里斯基(南京军事学院苏联军事总顾问)+麦克阿瑟-戈尔洛夫=X?”。1986年,邓小平在《悼伯承》一文中这样评价:“他很欣赏苏联著名话剧《前线》,多次强调不要做戈尔洛夫式的保守人物,而要像欧格涅夫那样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伯承自己就是面对新形势下的作战特点,最早重视汲取各国现代军事科学成果,最早把教育训练提到我军建设战略位置的领导人之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现在战争形态变了,作战方式变了,我们的战争思维和作战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习主席告诫全军将士,千万不要做苏联话剧《前线》中那个固步自封的戈尔洛夫。历史上因为战争思维和作战理念落后被动挨打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剽悍的波兰骑兵挥舞着马刀劈杀德军坦克时,当僧格林沁的骑兵潮水般冲击英军的火枪重炮时,冰冷残酷的事实警醒世人:无视军事变革、一味固步自封的守旧者,注定是新型战争的失败者。今天,如果我们仍像戈尔洛夫那样,“嘴上说的是明天的战争,实际准备的是昨天的战争”,一旦打起仗来,后果不堪设想。

明天的战争,说到底是“脖子以上的战斗”。每一名军人都应认真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把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搞清楚,切实用更新更勇敢的头脑筹划今天的备战、设计明天的战争、制胜未来的战场。

(作者单位:63936部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