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品一品“无盐汤”


■吕流春

一道菜肴里若不放盐,怕是很多人都吃不习惯,可在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每家每户都保持着喝“无盐汤”的习惯,为何?

原来,从1930年11月开始,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连续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不让“一粒米、一撮盐”落入共产党手中。当时,中央苏区不产盐,食盐主要依靠外界运送。许多官兵因长期缺盐而身体浮肿,削弱着我军的战斗力。这时,宁都人民为了支前,提出“炒菜少放盐、蒸汤不放盐”,硬是从牙缝里把珍贵的食盐省下来给部队。如今,盐已不再稀缺,但喝“无盐汤”的习惯却被当地人保留了下来,军民鱼水情随着历史的红飘带传到了现在。

一碗“无盐汤”,承载的是民拥军的浓浓深情。我军一路走来,能打败一个个敌人,取得一个个胜利,正是因为站在“群众的海洋里”,军民“团结得像一个人”。“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人民在无比艰难的处境中毫无保留的支持,为我军壮大了声势、创造了优势、形成了胜势。

同样是一个关于盐的故事:1928年冬,红军物资十分匮乏,食盐几乎断绝,但却把打土豪时缴获的一点盐,分发给了当地百姓,农民李尚发家里也分到了一罐。后遇战事,李尚发害怕食盐被敌人掠夺,便埋在了屋后的菜园里。之后,他带着家人躲进深山,一直等着红军归来,直至革命胜利,一家人也没舍得食用。20年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征集文物,闻知消息的李尚发把这罐食盐捐献出来,这段军爱民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小小的一罐食盐,展现的是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性质宗旨本色。人民军队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我军自诞生以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履行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一代代官兵成为人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这是战争年代民拥军、军爱民的两个感人故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民军队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动人篇章;感悟到的是“热爱人民,才能赢得人民;赢得人民,才能赢得胜利”的真理力量。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今天,我们不再无盐少米、缺衣少暖,现代战争也模糊了前方后方之分,但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意义上,人民是我们这支军队永远的大后方。当年,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延安后,毛泽东同志深情地说,长征后,我们党像小孩生了一场大病一样,是陕北的小米、延河的水滋养我们党恢复了元气。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百姓,是他们支援了革命。新时代新征程上,习主席深刻指出:“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为民的基因有传承于心的持久生命力,为民的声音有穿越时空的巨大穿透力。正是因为军队和人民有着永远也剪不断的感情脐带,我们一次次地看到,抢险救灾,子弟兵奋不顾身;疫情来袭,人民军队逆行出征;外敌来犯,边防官兵誓死不退……我们也一次次地看到,灾难过后,百姓泪眼相送;烈日站岗,群众撑伞送凉;风餐露宿,人民暖心守护……这样的鱼水情深,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温暖;这些互爱的故事,永远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走过光荣辉煌的95年,人民军队参天巨树,增长着坚实年轮;人民军队不朽军魂,增添着青春载体。一个人走得远了,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一支军队走得久了,不要忘记信念的源头。“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不妨时时品一品“无盐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新时代人民军队为民奉献的脚步永不停歇,军民团结的基因永不褪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