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为了14亿多人民的美好生活

——对话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本报记者 佟欣雨

●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必将根本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重塑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格局,给人类社会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活动的参与者,社会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现代化的人去实现。有了现代化的人,才会有现代化的活动、现代化的社会。人的现代化,本质上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充分调动亿万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基本国情

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

记者:“人口规模巨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位于首位。基于这一基本国情,我国实现现代化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王一鸣:人口规模巨大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的基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必将根本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重塑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格局,给人类社会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必须立足自身实际、探索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既是优势,也是挑战。

巨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巨大的国内需求。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必将释放巨大的需求,孕育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形态,赋予我国发展更大的腾挪空间和回旋余地。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激发14亿多人口的主动性、创造性,必将迸发出巨大强劲的动能,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巨大的人口规模,还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整体迈入现代化,是开创性事业,也是系统性变革,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克服更多困难。这将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必须保持历史耐心,立足中国发展实际,不懈奋斗,久久为功,有效破解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的难题,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人的全面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人的现代化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记者:习主席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

王一鸣:现代化通常指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活动的参与者,社会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现代化的人去实现。有了现代化的人,才会有现代化的活动、现代化的社会。因此,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现代化既受制于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也决定着现代化进程。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制度体系等都需要现代化的人来建设,发展成果也将最终转化为人的素质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全面提升。人的现代化,本质上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把握好人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演进规律,在积极提升和完善人的现代化素质中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记者: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相比,我国围绕实现“人的现代化”进行了哪些理论与实践创新?

王一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的现代化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和核心环节,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性,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实践中,无论是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还是推动经济发展,都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经济为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人的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以教育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人的素质能力;以文化铸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以民生为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记者:在我国对现代化的长期探索中,特别是新时代10年,推进“人的现代化”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王一鸣:新时代的1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在推进人的现代化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一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的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完成易地搬迁,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明显。2021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2012年下降3.2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为41.8辆、259.1部。

三是国民教育水平和素质明显提升。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5.4%、91.4%、57.8%,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四是人民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扩展。2021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3215、5772个,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139、2703个。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团队超过45万个,比2012年增长50%。

五是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945万张、1124万人,分别比2012年末增长65.0%、68.4%,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2021年的78.2岁。

六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10.3亿人、13.6亿人;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2012年增加7733万人、9277万人、8323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人民至上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王一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充分调动亿万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把14亿多中国人民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记者: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应当如何凝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不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王一鸣: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亿万人民众志成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把“蛋糕”分好,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面对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坚持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14亿多人民的潜能和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