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活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扫 路


■孙洪学

姜 晨绘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门口的路扫得干干净净,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他91岁去世那年。

我家在农村,家门口是一条从村南通到村北的土路。下雨时,马车一轧,路就变得坑坑洼洼。雨停后,父亲就会背一些土块和碎石头,把路尽可能填平整。这些用来填路的碎石头,都是他平常下地干活时,顺手捡来的。

我幼时读《聊斋志异》,里面有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农民总喜欢从外面捡一些石头瓦块堆积在院子角落里。在他去世后,那些石头瓦块就变成了金子。我曾笑话父亲:“你捡的这些东西,不能吃不能喝的,堆在家里净占地方。”可直到看到父亲用这些碎石头铺路、垫坑,让家门口那条路越来越夯实平整,我才明白,那一堆碎石土块,其实就是父亲留给我们的“金子”。

我上学后,家门前的这段路,下雨天从来没积过水。到了下雪天,等我们起床时,父亲早已将门口的雪扫干净了。此外,他还会早早地把通往村口老井和学校的路也扫开一条小径。

每次有路过的村民夸赞父亲,他总会呵呵一笑:“咱是庄户人,没本事为孩子们做大事,自己反正有力气,让孩子们上学的路少点儿坑洼。”

父亲扫路的习惯也影响了我们几个子女。大哥回来时帮忙,二哥回来时帮忙,几个姐妹回娘家时,也会跟父亲一起扫路。

我每次带着女儿回家,我在前面扫,女儿就跟在我身后拿着小扫把很卖力地扫。

父亲的扫路习惯,后来被我带到了部队。在院校工作时,每到下雪天的早晨,我都会早早起来,把住处通往主干道的雪提前清扫干净。我想,父亲扫路、垫路,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厚道的修养。在营区里扫雪的过程,让我有一种接地气、近故里的亲切感。

父亲还经常教育我们,要对家乡的村民心怀感恩。就这样,我们三兄弟沿着父亲铺平的小路,走出村子,各自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后,都能心系家乡不忘本。大哥每次回家,都要挨家挨户把村里的老人看望一遍;二哥是医生,每次回来后,都会到村民家里,送些药,帮着诊断病情,提供一些治疗和饮食建议……

父亲在村里的威望很高,对农村要彩礼的风俗很不认同。因此,家里几个姐妹结婚时,父亲规定她们都不准跟婆家要彩礼。几个女婿因此对我父亲也像对自家老人一样尊重,甚至比我们这些儿子做得还好。后来,也有很多邻居效仿我家,嫁女不要彩礼,不给亲家增添负担。

我家住在村头,很多外村人路过我家门口,看见我父亲都会热情地打个招呼:“大爷,您老有福气!听说您家女儿嫁得都好,儿子学得也都好……”其实,哪里是父亲有福气,他是用一生的勤劳,为我们这些儿女铺就了一条充满阳光的幸福路罢了。

父亲不仅为我的人生奠定了一条夯实的路,还嘱咐过我“扶墙走路,不跌跟头”。我把父亲所说的“墙”,做了延伸解读:官兵是我的“墙”、组织纪律是我的“墙”、老百姓是我的“墙”……这些年,我工作的岗位经历了几次调整,无论在哪儿,我都努力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前行路上扶着“墙”走。在我如今工作的驻地,我带领单位同事们为6所学校买书、送电脑,改善当地学生的学习条件。每逢“六一”,我都会到一些学校参加庆祝活动,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我自己也帮扶了4个孤儿,协调各级部门给他们办理待遇保障,让他们在成长阶段得到更多关爱。

如今,老家门口那条路,早已铺成了水泥路,每天村里都有专门的人负责打扫。我想,远在天堂的父亲,再也不用担心这条路上有泥泞坎坷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