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职方阵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参与任务:“东方-2022”演习

坚守在联合军演保障链


■讲述人  北部战区联指中心战场态势大队助理翻译、文职人员  刘万坤

刘万坤近照。蒙晨阳摄

11月下旬,单位开展年终总结工作,我深有感触:今年任务多、担子重,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收获,更有很多感悟和体会。

打开办公室的柜子,我从堆叠的一摞摞翻译材料中梳理回顾今年的“成长轨迹”。当“东方-2022”演习的字眼跃入眼中,我瞬间被带回到那广阔苍茫、战车轰鸣的演习场。

能有机会作为俄语翻译参加重大演习,我内心始终充盈着一种荣誉感与使命感。从任务名单确定的那天起,我加紧“备战”,不仅根据任务需求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在场景模拟中反复锤炼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当时,我所在的先遣组最早抵达演习地域,我看到了“中国营”最初的模样——一片荒地、野草遍布,也见证了中国军人的执行力——没有帐篷,我们就地搭建;没有光亮,我们以车灯照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短短几天,一座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营区就建造完毕。这种攻坚克难、争分夺秒的行动作风和执行能力,深深感染了我。

我负责的采购保障任务是综合保障链路的重要一环,关系我军战斗力能否充分发挥。“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我下定决心,坚决完成好工作、保障好演习。

工作比预想中要复杂许多,尤其是在境外无依托的条件下,很多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格外有挑战性。受地域条件限制,通信信号较差,我们往往要到离营区很远的山上,才能与外方相关供应商取得联系。碰上阴雨天气,道路泥泞不堪,一路上更是举步维艰。

这样的困难不算什么,只要信念坚定、不怕吃苦就能克服。但有些问题,更需要智慧和果敢。

在与供应商联系沟通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和工作方式的不同,我们与对方就采购合同的具体细节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特别是有关付款方式、供货时间、违约金等重点内容,迟迟确定不下来。在“每耽搁一天,物资供应压力就大一分”的情况下,我们积极主动多方联系,与相关负责人面对面沟通。由于时间紧张,交流多是在下着雨的泥泞路边进行,没有明亮的灯光,更没有舒适的桌椅。我们始终有理有据、有礼有节,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在一座小凉亭里签订了合同。

提供订单、获取报价、确认订单、明确送货时间、照单收货……接下来复杂的流程,也是一场“持久战”。我始终保持精力高度集中,工作中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有一次,外方货车到达指定地点时天色已晚。经过取样、消杀、静置后,我们照单收货付款,结束工作已是后半夜。尽管又累又困,但我顾不上休息,立即梳理天亮后的工作计划,避免出现疏漏。一想到官兵们对物资采购工作的认可,我觉得一切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工作细致复杂,困难挑战不断……这既是我参与此次任务的体会,更是步入军营后的切身感受。“跑出的骏马飞出的鹰,杀出的军威练出的功。”我提笔在个人年终总结中写道,“我虽不能驾驶战车驰骋沙场,却能坚守岗位、直面挑战,矢志奋斗、砥砺担当,保障战斗力充分发挥。这,就是属于我的无悔青春。”未来,我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让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后劲、更有信心执行好每一次重大任务。

(本报记者梅世雄、刘  敏整理)  

制图:贾国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