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战损飞机的“抢修秘笈”


■雍霄驹  杨  钰

现代战争中,飞机在战场上受伤受损是常事。如果是高强度对抗,飞机的损耗与战伤会极大影响后续战斗力。因此,对受伤飞机进行抢救必不可少,飞机战伤抢修效率,甚至能影响整个战局的进程。

飞机战伤抢修,最早可以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飞行员用废弃农机上的零件修复飞机,成为最早的战伤抢修记录。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空军凭借高效的战伤抢修,将236架战伤飞机修复216架,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到海湾战争时期,美军飞机战伤抢修水平发展成熟,共部署了42支抢修队,使400架次战伤飞机中的320架重返战场。

相对于平时维修来说,飞机战伤抢修具有一些鲜明特点:

“兵贵神速”——抢的是时间,抢的是胜利。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战伤抢修的要求,那必然是“快”。现代战争强度高、节奏快。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飞机成本高、数量少,谁“急诊”水平高,谁就能缩短抢修时间、增加出动架次,赢得战争主动权。一般情况下,飞机战伤抢修要求在24小时到48小时内完成,最多不超过72小时。

“非常手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战伤抢修突出的是“准”,即根据病理对症下药。既要用“B超”检查飞机内部损伤,要用“补丁”来填补飞机蒙皮的破孔,还要“搭桥”修复飞机电缆的破损。抢修需求多种多样,战场上却条件艰难、物资匮乏。因此,飞机战伤抢修往往因地制宜,既有“土办法”,也有“高精尖”手段。

“轻伤不下火线”——带伤飞行,降低使用标准。

战场环境复杂多变,时间紧迫,如果采用平时的标准和方法修复飞机十分费时费力,只能采用应急的临时措施。由于战场条件所限,战伤抢修不一定能使损伤飞机恢复到原有的规定状态,一般仅能恢复部分功能。因此,经过战伤抢修的飞机常被要求轻伤不下火线,须带伤执行任务。

随着军事科技发展、作战样式变革,航空装备和防空武器的发展此消彼长,也给战伤抢修带来诸多疑问:

现代战争中还有没有战伤飞机?飞机战伤后还需不需要修、能不能修?答案依然是肯定的。

——战必损伤。从精确制导武器的毁伤概率看,飞机即使被命中,依然有带伤飞回的可能。海湾战争中,美联军战伤飞机共47架,有18架被导弹击伤后返回。飞机参与作战,战伤的比例远大于战损,而且除了战斗损伤,还可能遭遇地面轰炸、特情迫降、人为差错等非战斗损伤,同样需要进行战伤抢修。

——伤需快修。高出动架次,是现代战争中飞机作战的特点。相关数据表明,抢修时间如果由48小时减少到6小时,飞机出动架次将增加25%;抢修时间超过48小时,则对飞机的出动架次影响不明显。

——修能复原。现代飞机基本采用整体成型的框、壁板等结构设计,使用复合材料、高强度钢和钛合金等航空材料。这些新结构、新材料如果采用铆接、胶接等技术修复,就能恢复部分或全部性能。而且,现代飞机一般具备完善的机内测试、状态监控手段,为战场损伤诊断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

航空武器装备快速发展,新型作战样式加速演变,对战伤抢修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飞机战伤抢修向体系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仍是保证持续作战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是损伤飞机“重获新生”的最佳方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