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中国红


■孙飞 韩成

雅加达丹戎不碌港,海鸥翱翔,阳光在海面洒下粼粼波光。执行“和谐使命-2022”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缓缓向码头靠泊,洁白的船身上,一枚鲜艳巨大的红十字格外耀眼。

医院船驾驶室内,班长沈许荣在望远镜里眺望靠泊位置。远处码头上,很多人拉着横幅,举着小红旗,远远望去,像一条在海风中晃动的红丝带。沈许荣断定:“那一片红色,就是靠泊点了!”

11月10日至18日,在“中国红”的辉映下,这块面积不足半个足球场大小的诊疗区,每天都在上演着感动、友谊与和平的故事,和平方舟就像一条爱心纽带,将国与国、人与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阳光明媚的上午,正在坐诊的心内科陈峰教授接待了一位裹着头巾、坐着轮椅的老人。递过来的病历单上写着:Eunice,60岁,冠心病。

“老人家,您有什么不舒服,多长时间了?”陈峰耐心询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志愿者在一旁认真转述翻译。陈峰初步判断老人除了心脏病,还患有脑梗。

“去了很多医院,都说问题很棘手。”老人捂着心口,双眉紧锁,似乎在隐忍着疼痛,并递上了以往的一些检查资料:“不知道是否还有救治的希望?”

陈峰仔细阅读老人的病历,又详细询问了她的病史,为她安排检查。“请放心,您的病症可以治愈。”陈峰告知老人,“这是心脏血管堵塞造成的冠心病,目前状态比较稳定,可以进行微创介入治疗,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听到这番话,老人仿佛看到了希望,动情地说:“非常感谢你们,感谢和平方舟号医院船!”

任务期间,陈峰承担了码头医疗区心内科、心电图、抢救室3块重要工作,接诊期间成功抢救了3名晕厥伴低血压休克患者。

同一天,一名胸痛多年的老年患者找到消化内科邹文斌教授就诊。

“最近吃什么了,吃完多长时间疼痛加剧?”邹文斌一边详细询问病史,一边对他进行全面检查,最终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

“早晚空腹各1粒。”通过检查,邹文斌很快给出诊疗和饮食方案,为老人开了2盒药后,通过翻译志愿者向老人交代吃药的要求和禁忌,并写下日常注意事项。

复查的时候,老人显得轻松了不少。他兴奋地对邹文斌说:“吃完药的第2天,症状就有些缓解了,连续吃药4天,胸口痛一次也没出现过!”多年的胸痛症状完全消失,让饱受折磨的老人感激不已,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送给医护人员,信中写到:“世界上最好的语言,也难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码头每天平均气温都在31℃以上,医护人员坚持生命至上、待患如亲,每天人均接诊患者约100人次,衣服一次次被汗水浸透。

外科手术护理负责人高春燕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忙碌,一刻不停地忙碌,感觉自己像被抽动的陀螺。有时真的很累,但当我看到患者期盼的眼神、信任的目光时,我和同事们都觉得,我们还可以更忙碌些……”

11月13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3号手术室内,海上医院整形外科薛春雨教授正在为当地一名4岁的小女孩鹭鹭做色素痣的切除手术。

鹭鹭左足跟外侧长了一个长约1厘米的椭圆形色素痣,最近1年来局部经常痒痛,而且生长速度较快。听说医院船来访问雅加达,鹭鹭的父母赶紧联系了船上的医生。

鹭鹭年龄较小,一进手术室就哭闹起来。现场护士刘娟灵机一动,用手术橡胶手套吹了个气球,还在上面画了一个可爱的笑脸。看到气球的那一刻,小家伙很快停止了哭泣,手术也因此顺利完成。

看着女儿刚做完手术就能下地走路,鹭鹭的父母既惊喜又感动。父亲董先生给薛春雨发去一条微信:“遇到你们,是孩子的幸运!”

送走最后一位诊疗患者,志愿者施洁一身疲惫地坐下休息。她抬头看看时钟,已经是下午1点了。原计划上午诊疗截止时间是11点半,但几乎每天都会“超时”。

11月15日,是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印尼雅加达提供医疗服务的第5天,码头上前来就诊的患者依然络绎不绝。

施洁是广西民族大学大三学生,今年作为留学生到万隆巴查查兰大学交流。前不久听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来访问的消息,她兴奋地报名参加了志愿者队伍。迎接医院船到访那天,看着洁白威武的医院船由远及近,她仿佛看见了故乡近在眼前。施洁使劲地挥舞着手中红旗,眼含热泪,向身旁的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工作人员郭志辉喊:“快看,快看,和平方舟来了!”

和施洁一样为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服务的志愿者有近30位,他们说着一口流利的外语,胸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正在消化内科诊室为邹文斌教授担任翻译的志愿者刘湘媚,听见帐篷外一阵熟悉的歌声响起,忍不住循声望去,发现30多位华人华侨挥舞着五星红旗,正在医院船前深情合唱《我的中国心》。红旗、红歌、红心,身后是祖国的军舰,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看到这样的情景,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刘湘媚不由得眼含热泪。

合唱的人群中有一位老人叫谭秋兰,略显疲惫的黑眼圈遮不住她眼睛里的喜悦。天还未亮,她和老伴就踏上了旅途,从爪哇岛东部的泗水市乘飞机、跨越800多公里路程来到雅加达,辗转到达丹戎不碌港时,已是上午9点。

迎着码头的粼粼波光,谭秋兰终于亲眼见到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以洁白的船身和巨大的红十字为背景,她和老伴拍了一张同框照片。漂洋过海来看和平方舟,谭秋兰激动地说:“终于圆了等待10年的梦!”

2013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到访印尼时,谭秋兰一家生活在偏远的马鲁古群岛。当他们在电视上看到新闻时,已来不及赶来与和平方舟相会了。这次,谭秋兰在网络上看到医院船将再次到访印尼的消息后激动不已,早早就做好了准备。

谭秋兰此行,一来是想完成多年的愿望,二来是想看看困扰自己许久的胃病。邹文斌教授为她检查后写下了详尽的诊疗方案。谭秋兰感慨:“在这艘船上感觉像回家了一样!”

离开码头时,谭秋兰不忘给在万隆理工学院读书的孙女发去自己的合影照片,勉励孙女:“和平方舟下次再来印尼,你一定要来当志愿者!”

通过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这扇窗,更多国外民众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了热爱和平的中国海军。

从2008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入列,沈许荣就一直在船上服役。他见证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航迹,也体会到了每一次抵达和离别时的感动。

到达肯尼亚时,两岸摩托车骑行车队上迎风飘扬着五星红旗,全体任务人员跟着前来码头迎接的华人华侨一起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离开多米尼加时,一位华人姑娘举着五星红旗,一边跑,一边挥舞着国旗,直到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消失在视野尽头……

“小时候经常听见广播里放《歌唱祖国》,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每当回想起和平方舟的一次次远航,沈许荣就忍不住感慨,“唯有在异国他乡听见那激昂的歌声,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首歌的含义,每次听都是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有五星红旗在的地方,就有热爱祖国的人在。

炊事班班长闫世为每天忙碌在伙房,这个天天烟熏火燎的地方就是他的战位。

凌晨3时30分,雅加达还未苏醒,医院船的炊事兵们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赶紧开汤锅、蒸箱!”为确保早点上汽,闫世为一大早就催促着大家提前预热蒸箱,将化冻的排骨焯水、洗菜、和面、切玉米、红薯等,大家齐心协作,忙而有序。

“医务人员在前方忙碌,我们是坚强的保障后盾。”闫世为经常这样鼓舞炊事班的战友们。为了让几百名任务人员营养均衡、身体健康,炊事班官兵需要凌晨开始准备一天的食材,确保所有人都按时吃上热乎的美食。

“小米粥多熬一会儿,饮食清淡些!”第7个“和平宝宝”出生那天,闫世为召集炊事班早早起床,提前为宝妈准备好一份特别的爱心餐。哪天有宝宝出生、哪天增加住院病人,闫世为都记得“门儿清”,并会根据实际情况精准烹制一日三餐,受到了患者和家属们的一致好评。

“在我的眼里,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就像一个移动的家,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去健康和温暖。”闫世为的话,说出了每一名任务人员的心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