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科学把握心理攻防的内涵


■吕 瑞

心理攻防,顾名思义是指在心理领域开展的攻防活动。军语中的攻与防指的是进攻和防御,因此,心理攻防应该包括心理进攻与心理防御。心理进攻指主动进击敌方心理的作战或活动,心理防御则是针对敌方心理进攻进行抗击的作战或活动。

首先看心理进攻,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主动进击敌方心理的作战或活动都属于心理战,比如军事欺骗或情报欺骗。军事欺骗或者情报欺骗都是有意识地迷惑或误导对手的行动,也属于对敌方心理的一种主动进击。表面上看,它们同心理战在目的和手段上具有一定相似性,都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影响对手的心理及行为,但实际上二者之间还是有不少区别的。首先,二者的目的不同。根据外军条令,心理作战的目的是要引发或强化有利于本国国家目标实现的外国态度和行为,而军事欺骗的目的则是为了造成敌方对己方军事实力、态势和意图的误判,并采取有利于己方任务完成的特定行动。为此,心理作战需要通过影响来改变目标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军事欺骗则是通过误导来造成有利于己的态势,并不强调要求敌方态度上的转变。其次,二者追求的结果不同。心理战具有人道、经济的特点,可以减少交战双方的人员伤亡和附带损伤,其根本出发点不是为了消灭目标受众的肉体,而是试图影响和说服他们停止对抗;军事欺骗或情报欺骗则不然,其追求的结果基本上是为了形成己方优势从而慑止、重创或歼灭对方,使“敌败”而“我赢”。再次,二者针对的对象不同。军事欺骗主要指向敌方的个体决策者,以图误导其形成错误判断;而心理作战的对象包括外国政府、组织、群体和个体,旨在争取其认同和支持。当然,敌方决策人员也可能成为心理作战的目标受众,但是此时,他们已经变成影响而非误导的目标。最后,二者行动的主体不同。现代战争条件下,作战分工越来越细,不同领域的行动往往要由专业的主管部门和力量负责牵头实施。在心理战方面,外军长期以来一直建有专业的心理作战力量。而军事欺骗,一般则要根据任务需要,由指挥机构安排特定的军事欺骗筹划人员及情报等相关力量进行运筹与实施。

在具体实践中,心理战有时会被用于支援军事欺骗,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往往会将二者混淆。根据外军心理作战条令,心理作战部队为联合部队指挥官提供了能够欺骗敌人并促进任务完成的力量,可以设计并强化一些行动,蓄意误导敌方决策者对于本国军事能力、意图和行动的判断。但是该条令随之强调,在运用心理作战支援军事欺骗行动时,指挥官和参谋人员要仔细考虑,将欺骗行动可能获得的收益与心理作战在媒体和受众那里可能遭受的可信度损失进行权衡。也就是说,心理战支援军事欺骗,是有信誉受损风险的。因此,信任的建立和维持,是心理战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进行欺骗宣传,一旦失败,往往会给心理战实施者的可信度造成致命影响。不论是军事欺骗,还是虚假宣传,都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心理战。

心理进攻如此。再说心理防御——针对敌方心理进攻进行抗击的作战或活动。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将心理防御与心理防护混为一谈。没有进攻就没有防御,同样,没有心理进攻,也就谈不上心理防御。心理防御针对的是敌方的心理进攻,那么心理防护针对的是什么呢?心理防护指为避免或减轻给军事人员造成的心理损伤而采取的防备和保护的措施和行动。心理防御和心理防护的根本区别应该在于,前者针对的是敌方以信息传播方式进行的主动心理进击,而后者针对的是战场和行动环境中客观存在、无需敌方主动心理进击也会出现的心理挑战。诚然,心理防御和心理防护存在一些交叉问题,比如敌方打击既有可能导致厌战情绪,同时也会造成战场应激障碍,对此究竟应该进行防御还是防护呢?这种情况,显然应该由多部门综合处置,一方面针对敌方心理战进攻实施反制,一方面针对人员心理损伤开展心理服务。

心理攻防是一个总体概念,从战略上说,应做到攻防兼备、双措并举,但是在战术执行上则应突出重点,不可笼统而为。准确把握心理攻防的基本内涵,对于心理攻防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明确心理进攻和心理防御的界定,澄清军事欺骗与心理战、心理防御与心理防护的关系,对于推动心理攻防各项工作科学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