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脚下沾满泥土 笔端饱蘸感情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主题采访活动记者感悟


写在前面

为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走进官兵,进一步凝聚军心士气、鼓舞奋进力量,根据中央宣传部统一部署,本报组织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主题采访活动。从去年11月起,数十位记者上高山、下海岛、钻密林、走大洋、穿戈壁,分赴备战打仗一线采访,深入宣传全军部队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生动展示广大基层官兵立足本职岗位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经验做法和崭新风貌,推出了一批有质量有温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

脚下沾满泥土,笔端饱蘸感情。记者们在采访中深受感动,在感动中收获成长,发掘基层新闻富矿的激情更加高涨,扎根基层沃土的信念更加坚定。本期刊登部分记者的采写感悟,从中领略军事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编  者

深入一线

走进战位,贴近兵心

■本报记者 李 倩

走进基层,但没有走进战位,稿子总是会缺点儿生动;走近官兵,但没有贴近兵心,稿子又会少点儿真情。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走基层”?每每下基层采访,我在采写之余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参加这次主题采访活动,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在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我深入机电兵战位,刚进机舱,一股夹杂着浓烈机油味的热浪向我迎面袭来,隆隆机器释放着灼人热量……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官兵交流,体验他们的艰苦与奋斗,感悟他们的热血与奉献,笔端就会不自觉流露出真情和力量。我想,这就是“走基层”的应有之义。

扎进兵堆,躬行“四力”

■本报记者 孙兴维

走进基层,才能写好新闻,是我参加“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主题采访活动的最大感悟。

尽管现代通信手段多种多样,但无论电话还是视频,都无法代替置身基层一线。只有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真正与官兵面对面,才能捕捉到许多远程采访难以发现的生动细节。有时,被采访者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会给稿件增色不少。

因此,不论信息化如何发展,不论智能化采访装备如何先进,“脚板底下出新闻”始终是我们记者必须遵循的采访理念;“离新闻现场近些、再近些”永远是记者不变的工作追求。

看得再细些,写得再多些

■本报记者 刘 丹

“我们的作战对手在哪里?他们是什么装备?他们是什么水平?他们在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办?”“祖国用第一为我们命名,我们用第一回报祖国。”这不是我第一次前往“强军先锋飞行大队”,但每次走进空勤楼,看到悬挂在走廊里的标语时,崇敬和感动总会油然而生。

到那里采访,聊起家常总是冷场,但一谈到训练,官兵们就侃侃而谈难以收尾。70多年南征北战,时光的冲刷让“第一”的信念,浓缩成这支部队对革命先辈、对祖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早已刻骨入髓。

每次采访,都让我深切感受到祖国正在被这么多可爱可敬的官兵守护着,因此总想看得再细些,写得再多些,不辜负他们热血青春的模样。

在火热一线锤炼血性虎气

■本报记者 李 蕾

此次采访,我来到武警新疆总队“反恐尖刀中队”,沿着习主席视察时的足迹,跟随小队长吴蛟走进中队荣誉室。威力无比的土炸弹、寒光逼人的大砍刀、血迹斑斑的作战服都在无声讲述着中队官兵在反恐战斗中的英勇事迹。

吴蛟告诉我,为了锤炼官兵的实战本领,近年来,他们一次次在大漠深处、戈壁荒野、高山峡谷挑战极限。看着这些物件、听着这些故事,我深深感到,使命与担当、忠诚与奉献,是军人永恒的价值追求。

作为一名军人、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我要像这些特战队员一样,把战斗精神培育融入每一次采访写作,培养笔触镜头的血性虎气,从火热一线发回过硬新闻。

收获感动

甘做一名“服务员”

■本报记者  郭丰宽

在西部战区总医院普外科采访时,我发现主任汪涛办公室柜子里有一大摞手术示意图。他告诉我,医生的手术都要“做两遍”——手术前,先在脑子里、纸上“做一遍”,画出手术分步图;实施手术时,再按照计划实际操作。“这是我们的责任。”汪主任说,“当了30多年兵,遗憾的是没上过战场。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战场,当不了一线战斗员,就当好一线战斗员的‘服务员’。”

这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从士兵到军医,从普通医生到科室主任,汪涛始终没有忘记为战斗力服务的初心。追求理想的人,不论身在什么岗位,都会尽力发光发热。也许,汪涛和他的战友们有一天会离开军营,但只要仍有这样的赤诚之心,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绽放光芒。

有一种默默无闻最动人

■本报记者 邹 菲

我的采访对象大多远离城市、深居大山。在见报稿件中,他们的所在经常表述为“某部”“某旅”“某施工阵地”“某科研现场”,几多“某”字,透出火箭军官兵使命特殊、任务特殊、岗位特殊,也折射出万千官兵长年累月默默无闻的忠诚奉献。长期坚守在不分昼夜和难辨方向的“地下龙宫”,长时间见不到阳光;入伍后就跟随部队天南海北执行任务,直到退役才返回主营区;投入某项重大任务后,便与家人“失联”……采访中,我曾一次次向官兵提问:是什么让你们甘于寂寞又干劲十足?官兵的回答各不相同,但指向只有一个:扛在肩头的神圣使命!

无论在绵延起伏的山峦间,还是在喧嚣嘈杂的施工阵地上,我总能感受到这些官兵苦不言苦、奋勇向前的力量。我愿将笔墨聚焦在他们身上,力求把这些默默无闻的故事讲得更加动人。

这里是阵地也是家

■本报记者 张东盼

春节前夕,我来到第80集团军某旅地空导弹营采访。那里位于城市边缘,驻守在此的官兵是这片荒山的开拓者、建设者,也是守望者。

黄土成堆、砂石铺路、板房连排……教导员柯霖自豪地告诉我,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凝结了他们的汗水。2019年,官兵们带着锹和镐,顶风冒雨平山头、建高地,3年多来,他们始终以奋斗姿态坚守在这里,背后是万家灯火,仰头是漫天星河,他们“身在小小高地,心向祖国长空”。

采访结束时,营区正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高悬的灯笼透出暖洋洋的红光,门板上贴着战士手写的“福”字……这里的年简单却温暖,因为,这里是阵地也是家。

奔赴春天的脚步

■本报记者 朱柏妍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这是中部战区总医院门诊大楼前石碑上的题字。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刻,我有幸采访到一群坚守战位的“白衣天使”。

在接受采访的40多分钟里,急诊科医生方庆接了3个工作电话,临时离开一次处理突发紧急情况;刚刚值完夜班的急诊科医生叶明双眼通红,却不见困意,他刚从西藏执行任务回来,主动放弃了休假……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能亲眼见证医护人员逆行出征的身影,能记录下他们义无反顾冲锋一线的故事,能将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我愈发觉得自己无比幸运而又责任重大。

采访结束时,我回望中部战区总医院的大门,车辆和行人进进出出一刻未停。当时武汉正在降温,但我却觉得这些脚步匆匆的人,正在奔赴春天。

重任在肩

军事记者的使命担当

■本报记者 赖文湧

转型重塑的使命要求,催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务期必胜的打赢追求,成为寻求突破的驱动力。在东部战区陆军某旅采访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官兵们立足本职岗位奋勇前行的实际行动。

主动对接作战需求,打破传统训练思维,紧盯提升新域新质战斗力创新战法训法……行走在座座军营,我被官兵们枕戈待旦的紧张状态感染打动,这不仅是一种氛围,更是使命和担当。

同样的道理,作为军事记者,以笔墨文字为利刃尖刀,刻画下基层官兵的强军印迹是职责所系,展现部队官兵精武强能、牺牲奉献、忠于使命、践行宗旨的时代风采是使命担当。

忠实记录强军足迹

■本报记者 陈典宏

战机日夜加力奋飞,铁甲不断疾驰轰鸣,战舰接续驶向深蓝……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强军号角,放眼今日蓝天、陆地、海洋,处处是奋进的身影;深入座座军营采访,我看到广大官兵正夜以继日攻关,满怀激情奋斗,义无反顾冲锋,争分夺秒跑出强军“加速度”,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一张张忠诚使命的强军答卷。

强军脉动澎湃如潮,我深深地为部队练兵备战的新景观、新风貌所鼓舞,也更加坚定了用笔忠实记录强军足迹的信念。作为军事记者,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荣耀。

讲好强军故事

■本报记者 康子湛

深入基层、拉近镜头,我才发现,每个宏大主题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精彩而又生动的叙述。

白山黑水,二级上士咸玉龙,置身幕后操控无人车精准投送;华东某地,飞行员顾晨煜紧盯机舱内的机载设备,决胜于视距之外……演训场上的战火硝烟,折射出官兵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采访中,官兵们都有这样一种共识:阔步新征程,应有新作为。

这也提醒着我,身为军事记者,更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聚焦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紧跟部队练兵备战动态、深度挖掘典型经验做法,讲好强军故事,传播好中国军队的声音。

奋斗征程,共同见证

■本报记者 钱晓虎

党的二十大,为强军征程标定了新的时代方位。在此次采访活动中,我看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走近官兵的生动场景,感受到广大官兵以踔厉奋发姿态迎接建军百年的昂扬斗志。

官兵们说,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将面临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实现这一目标,是同对手进行的一场竞赛,必须采取超常措施、争分夺秒练兵,跑出比对手更快的“加速度”……他们的话语铿锵、目光坚定,让人动容。我希望能够通过一篇篇稿件,记录并见证他们新征程上建新功,锚定中心任务全力以赴、务期必成的英勇身姿。

奋勇前行

用心感悟,从“新”出发

■本报记者 彭冰洁

从豫东平原到平阳大地,脚步所至、目光所及,处处可见新时代人民军队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喜变化——

今日兰考,泡桐遍植,高楼林立,“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承诺转化为军民一心共建的行动;漫步临汾,抚今追昔,曾遍洒先烈鲜血的沃土上,红色旅游“火”了起来,助推革命老区焕发新的生机。

深入基层调研采访,我为目睹新时代新发展新变化而倍感振奋,更因展望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而豪情满怀。用心感悟,老区群众和孩子们的幸福笑脸,映照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初心使命;从“新”出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时代的奋斗者正朝着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阔步前行。

御风展翅,载梦高飞

■本报记者 李建文

在空军轰炸机航空兵部队采访时,我曾被荣誉室里的一张照片吸引:薄雾笼罩下的台湾玉山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穹顶之下,“战神”穿云破雾、振翅翱翔。

这张照片记录的是长机机长李锐首次驾驶轰-6K夜间绕台巡航的经历。跨入新时代,以这支部队为代表的人民空军飞出了一道道崭新的航迹。

凝望照片,我思绪蔓延:人民空军为什么能飞过去没有飞过的航线?靠什么不断探索新的空域?这些问题在此次采访过程中找到了答案——人民空军在新时代不但有飞出去的“新佩剑”,还有飞出去的“主心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正是新时代的云天和长风,托举“战神”飞出了强军胜战的新航迹。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本报记者 王凌硕

春节前夕,我来到北京航天城采访。近距离看到中国航天人的严谨细致、孜孜不倦,我才明白梦想绽放的背后,永远都是脚踏实地的耕耘。

他们的付出和坚守很难用词汇尽述,因此我只能用最朴实的语言,致敬中国航天人这一路走来的付出。那些平凡但坚定的面孔,那些默默但无悔的坚守,鼓励着我也启发着我,让我用从心中流淌出的最诚挚的文字,去书写他们的故事。

星空浩瀚,中国航天探索的步履不停。我也愿意像他们一样,继续奋进在前行的路上。

冲锋,时代的姿态

■本报记者 李浩然

朝气蓬勃的年轻官兵、激情洋溢的军校教员……回首此次采访,这些与我年龄相差无几的青年时刻保持的冲锋姿态,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从首都北京到雪域高原,党的二十大代表、联勤保障部队某团二级上士向跃东一路征程未洗,脚步不曾停歇,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一时间从会场带到训练场;从湘江之滨到演训一线,国防科技大学无人作战系统科技创新团队只争朝夕,瞄着世界科技最前沿搞研究,深入部队最末端搞服务,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

星光不问追梦人。这些年轻的面孔,不平凡的冲锋,不断激励着我紧跟他们的步伐,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共同的追梦故事。

(本版图片合成:方  汉、贾国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