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


■杨思聪

古人说,敬字惜字,字斟句酌。意思是,写文章要简洁明快,不要冗长空泛,能够让人听受启迪,看受教益,补充知识,滋润心田。应该说,在我党我军的实际工作中,这种视字为宝、字斟句酌的例子比比皆是。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由于受到敌军严密封锁,志愿军后勤保障一度出现严重匮乏。鉴于此,司令员彭德怀给党中央发去一份电报,电文只有6个字:“饥无粮,寒缺衣。”电文虽短,却直指关键问题,把我军当时的困难和处境表达得清清楚楚。

军队是要打仗的,战场上军情如火,分秒都等不起、误不得。提起笔来,向上写请示、打报告,向下发命令、作指示,都要求我们直击要害、从简从速。简练、朴实的文风,适应的是战场急需,传递的是求真务实,彰显的是雷厉风行,有助于政令军令的高效畅通。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和军队的老一辈革命家,都很注重写短文。抢渡金沙江前夕,刘伯承找到6条船,他发给朱德的电报包括标点符号仅27个字:“皎平渡有船6只,每日夜能渡一万人。军委纵队5日可渡完。”邓小平同志在西南工作时呈给中央的五、六月综合报告,涉及五个方面的重要情况,仅用两千余字。毛泽东同志称赞道:“看邓小平的报告,好像吃冰糖葫芦!”可以说,文风看似是语言风格和行文习惯,实则是思想方法、精神状态、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

毫无疑问,凡要言,总不烦。近年来,各级持之以恒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改文风取得很大成效,但在个别单位,仍能见到与实战需求相悖、于部队建设无益的文字材料。有的繁复冗长,本来一件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非得穿靴戴帽,洋洋洒洒数千言;有的动笔前没有调查研究,缺乏活跃而深刻的思想,下笔时,就只能在形式上下功夫,搞点“中药抽屉”来哄人吓人,等等。当前进一步改文风、转作风,就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端正态度是前提。过去,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受教育的程度并不高,但他们运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起草作战文书、下达战斗命令,让人一看就明白,指挥部队打了胜仗。这启示我们,好的文字材料并不在于辞藻华丽、工整对仗,关键是表意清楚、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同样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下笔之前把写什么、写给谁、重点写什么等问题搞明白,行文做到开门见山,字句都说到点子上,而不去说那些唬人的大话、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确保主题突出、言简意赅。

深厚功底是基础。文字是思想的提炼,文章能否短下来,检验的是我们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当我们对一件事物认识不深的时候,往往需要一大堆言辞来描述;当真正洞悉其实质了,表述起来往往只需三言两语。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成为本领域、业务上的行家里手,下笔不说“外行话”,盯着问题“开药方”,确保文字的“含金量”;另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尽可能掌握一手、全面的情况,确保下笔有的放矢,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性、可操作性强。

行文至此,想起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晚年的一件轶事。这位大家在改定自己过去文章时居然“用思甚苦”。其妻不理解,说何苦如此,难道还怕先生责怪吗?欧阳修笑答:“不怕先生责怪,却怕后生笑。”这种用字有所“怕”的作风、习惯,以今观之,仍然很值得我们借鉴。好文风不高深,正如习主席所说,“只有自己的境界高了,没有私心杂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出的话、写出的文章人们才愿意听、愿意看”。新的一年,愿我们细思之、牢记之、笃行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