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行走的精神地理


■温小词

置身于文本的丛林,一个个地理名词星辰般眨着神秘之眼。翻乌鞘岭,入古凉州,河西走廊的金戈铁马便会随之浩荡而来。我在文字的枝蔓里屏住了呼吸,而作者杨献平徜徉在时空之间,仿佛一个见证者。他穿梭在斑斓的阿拉善地貌,向我们娓娓讲述一段段沉睡已久的历史。他掸去尘霜,擦去锈蚀,一个个人物就鲜活起来。

杨献平在大漠里吟唱着自己的“大风歌”,他和战友在流沙中掩埋无名氏的头骨,他为被猎捕的沙鸡而痛惜,他沉醉于沙枣花和马兰花的芬芳,他热爱着白天鹅的优雅和小跳鼠的俏皮。成年人的忧思和一个孩童般的赤子之心在他身上矛盾又和谐地统一起来。《沙漠的巴丹吉林》(百花文艺出版社),不仅是一部游记,也是自然、人文与心灵的交响乐。

杨献平就像一位魔术师,借助视角新奇的想象和联想,以语言为载体,让人在黄沙与戈壁间欣赏到了一幕幕历史的大戏。恍惚间,眼前的砂石就曾是那些慷慨悲歌的壮士,骑着枣红马驰骋在白茫茫的祁连雪山。作者身体里奔涌的热血和内心深处的苍凉,与这片粗犷的土地和那些早已离开的英雄款曲相通、气场相合。独特的地理风貌给了杨献平独特的生命体验,如同地理环境能影响甚至决定着历史一样,也淬炼了杨献平的灵魂。

弱水河、胡杨林、骆驼刺、沙枣花,还有红狐、沙鸡、小跳鼠……酒泉、肩水金关、哈喇浩特、额济纳、居延海,还有那些钩沉历史的废墟……丰富又多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呼应着杨献平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思。他喜欢田园牧歌式的自由,也深藏着叱咤疆场的豪情。不仅如此,风物内在的气韵也滋养了他的审美情趣。连绵起伏的沙丘在他眼中具有了母性的温柔,金光闪闪的胡杨林成为他升华思考的圣殿。

而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杨献平写下的饱含深情的,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文字。18年的大漠生活,让他既被壮阔的自然之美熏陶,也被充满烟火气的人情之美浸染。巴丹吉林的风沙中盛开着火焰般温暖的情义之花。愈是孤寂的地方愈能沉淀纯粹又真挚的情感。血浓于水的亲情如大漠中蛰伏的一眼甘泉,始终在他的生命里汩汩流淌。而由此延伸出的乡愁也如大漠孤烟,袅袅不绝。戈壁一样沧桑又沉默的父亲,沙漠一样倔强又坚强的母亲,是杨献平内心最柔软的牵挂。在他耳中,母亲电话中的声音,是这个世上最动听的天籁;在他眼中,父亲土坷垃般的忍耐力,如一首充满哲思的诗,催他内省和自强。隔着纸张和遥远时空,我也能听到他血泪交合中迸出的那一句:“我是没有父亲的人了。”人生的悲怆、孤独与无奈,皆被这一句呐喊道出。

杨献平的思想有很传统的一面,比如“仁孝”,比如“家国情怀”。从他的作品中可窥见,他为人诚挚又仁厚,既能独善其身,也有兼济天下的理想情怀,沙漠的壮阔与孤寂无形中滋养了他内在的悲悯。他曾经背负体弱的女同事渡河,护送生产的牧民,结交开小饭馆的老蔡,为葬身流沙的战友恸哭……文字的感染力让读者领略到大漠深处的人情美,也让读者看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杨献平在巴丹吉林度过了他的青春岁月。懵懂又纯洁的暗恋、热烈又火辣的初恋并未被黄沙掩埋,反而茁壮生长并开出了馥郁的花朵。多情又深情、坦荡却羞涩,爱情中的杨献平更像一个忧郁的诗人,随手写下的诗句都挂满了爱情的露珠。沙漠赋予人孤独,也使得爱情之火燃烧得愈加炽烈。作者用爱来致敬青春,也致敬大漠深处的守护和奉献者。

军人的慷慨豪放与作家的细腻温情,在杨献平身上都能看到。他的精神场域以悲悯为主,兼具使命感和责任感,这让他的书写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沙漠的巴丹吉林》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地理与环境的共生,历史与人文的交织;还让我们感受现实到理想的跋涉,烟火与诗意的过渡;更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万物和谐并存,自然之道才是大道至简。

杨献平在后记中说:“沙漠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信仰,而且是纯自然的、原生的,没有其他的异议与分支。”他是个孤独的行走者。这种行走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和精神苦旅,而他最终在磨砺中破茧成蝶。大孤独,又何尝不是大自由?正如杨献平在书中所言:“一个人必须拥有内心的道路,而每一条道路的前方都应当是他自己的家园。”我想,他一定找到了这条路,并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向永恒的家园。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