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乐队


■冯紫英

记得当年我在连队当兵的时候,不少部队都有或大或小的一支军乐队,把有点音乐特长的兵们隆重地集合在一起。乐队成员大都没经过严格训练,是自学成才,纯属个人爱好。

早年间,有的乐队还因地制宜、“土法上马”,什么锅碗瓢盆、陈年旧鼓,存于仓库锈迹斑斑的铜锣、旧钹全部派上了用场。后来,部队条件好些了,有的单位便自筹资金购置了一些乐器,有时战士个人也会从家里带来吉他、小号。记得当年有个连队,驻扎在四面环山的山沟里,但文化活动搞得非常活跃,几乎每个排以上干部都会一样乐器,更有一支引以为豪的军乐队。虽然“装备”差了点,但他们在上级组织的文艺活动中取得了不少好成绩。于是,在摸爬滚打、站哨执勤之余,大家咿哩哇啦吹起唢呐、敲起架子鼓,也自有一番乐趣。那年,这个单位购置了新乐器,“鸟枪换炮”着实让军乐队的队员们兴奋了一阵子。但当金光闪闪的乐器发到手时,有的队员憋足了劲吹第一声,却哑然无音。大家多少都还算有两把“刷子”,一番琢磨后,总算是慢慢吹响了,又慢慢找到了调。

演奏军乐讲究个底气,底气从哪里来?坚持不懈苦练出来。有经验的教员说,在酷暑和严寒,练习最出效果。于是,炙热无比的太阳下,队员们一字排开,在那里接受太阳的考验;冬天哪里地势高,哪里风大,就到哪里练。譬如,作为一名军号手,最要紧的是把握发音、手功和气流的运用。当时有位军号手为练好发音,看央视《新闻联播》时就跟着播音员学吐字。为了练气流的运用,他每到业余时间就反复地吹,嘴都吹麻木了。据说,当年战场上那些著名的军号手也是这么苦练出来的。有的队员嘴唇吹裂、腮吹肿、口腔甚至起了溃疡。这种付出,只有军乐队队员们才能体会。军乐的穿透力,使你有无尽的进取心。它既牵动着听众的心,也激荡着每个军乐队队员的心。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乐谱在脑海中一旦定了格,赶也赶不走,吃饭、休息、看书时,脑子里也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嗒嗒嗒的军乐声。

音乐,如雨、似风,轻轻地挥洒着、滋润着、愉悦着我们绿色的生活。战友们都被这优美的旋律所感染着。

尤其到阅兵时,是军乐队最露脸的时候。此时,军乐队是配角中的主角,一气要吹40分钟,这不仅需要刻苦训练,更需要顽强的恒心和毅力。队员们在排练时,从一遍到两遍、三遍,从5分钟吹到10分钟、20分钟……到最后,手茧磨出来了,胳膊酸得抬不起来,腿站得不能打弯了。

我调到战区工作后,办公室毗邻战区文工团。文工团算是战区音乐的圣殿了。每年“八一”、元旦、春节,我们总能一饱耳福、眼福。但每次演出前的那一段日子,我们也总能听到,排练室里那永不厌倦的:嘟嘟嘟……哆哆哆……

遥想他们在台上的精彩演出,战友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总会记起冰心的那首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