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属于三月,雷锋属于岁月。
雷锋的一生不满22岁,却在人们心中活成了永恒;雷锋的身高只有1.54米,却是人们心中的道德高峰。“雷锋”二字,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姓名,而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记忆、一个民族的道德追求。
诗人赞美他:“雷锋啊,你虽然不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战斗冲锋。在平凡的岗位上,你却是真正的勇士呵。雷锋,你是一个平凡的,但却伟大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歌曲《假如你要认识我》中有这样一句歌词:“灿烂的鲜花春风里开”。雷锋,就是一朵永远盛开在春风里的鲜花。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的名字响彻神州大地,镌刻在亿万人民心中。“人啊,应该这样生!路啊,应该这样行!”60年来,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一代代“雷锋们”昂首行进在春风里,成为一道道最美的风景。
“做人就是要做一个雷锋式的、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这是王杰日记里的几句话。1965年7月14日,为保护民兵和人武干部,王杰奋不顾身扑向发生意外爆炸的炸药包,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
“以雷锋为榜样”,这是张华常告诉自己的一句话。张华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很快成长为具有崇高理想和牺牲精神的有志青年。1982年7月,为抢救落入粪池的老人,他毅然下到3米深的粪池内,最终因中毒牺牲,年仅24岁。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歌,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从入伍就开始唱。唱着这首歌,张连印一辈子自觉践行党的宗旨。2003年退休后,张连印回到山西省左云县老家,绿化荒山、防风治沙,改善生态、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奋斗不止。20年来,他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家乡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润虎、麦贤得、王继才、罗阳、林俊德……他们不叫“雷锋”,但他们都是“雷锋”,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崇高的境界、笃定的信仰,有着超越时空的力量。新征程上,我们应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而不懈奋斗。
雷锋“人民的勤务员”“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崇高形象,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为灾区捐款、帮战友洗衣服、雨夜里送老大娘回家、乐当校外辅导员……雷锋把帮助别人看成是自己最大的快乐,留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佳话。细微之处有大爱,平凡之处有崇高。从一件件小事中,我们感受到雷锋道德的崇高、人格的伟岸。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学习雷锋,就要立足岗位,从小事做起,关爱身边人,多做善事好事,用行动传递大爱情怀,展示社会道德主流,传递向善向上的力量。
年轻的雷锋是忙碌的。他在日记中写道,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诗人贺敬之在《雷锋之歌》写道:哪里需要?看雷锋的飞快的脚步!哪里缺少?看雷锋的忙碌的身影!学习雷锋,就要延续忘我的精神,涵养大我的情怀。只要选择了从军报国,哪怕从事的工作再平凡、再繁忙,也要有“强国有我,祖国放心”的担当,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坚守平凡中创造非凡。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雷锋用春天般的温暖,为时代立标杆,为后继者赋动能。奋斗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需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积蓄向善向上的力量。春信至,启新程。让我们与雷锋同行,行进在和煦的春风里,向风光无限的希望原野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