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前瞻智能化战场态势认知


■陈 龙 王凤春 叶培思

战场态势认知,是对敌情、我情、战场环境所处状态的感知以及对作战进程变化的理解,是实施作战指挥决策的基础支撑。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战场上,推动战场态势认知发生深刻变革并向智能化逐步转变。

态势感知节点全域覆盖、全时服务

智能化战争中,军事力量对抗将遍布复杂的多维空间,必然对战场态势感知提出更多需求。未来智能化战场态势感知将向全域覆盖、全时服务的方向发展。在布设战场感知节点时,要求将感知“触角”覆盖战场每一个角落,使其遍及各个作战域。依托广泛集成在战场各个角落的态势感知节点,通过体系化协同的方式,自主进行全频全时探测、网系自主监视与协同接力跟踪,以实现对敌作战体系全纵深、立体化、多维度的持续动态探测与监视,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态势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信源体系,贯通各个作战空间的物理间隙,实现对战场物理空间的无缝隙感知和一体化融合,从而构成时空统一、多维全域、泛在互联的智能化战场态势感知体系,为指挥员提供高可靠性、高精度、高速率的决策信息来源。

未来智能化战场上,指挥体系日趋云端化,而态势感知将会在全域覆盖的前提下,通过大量应用各类无人自主平台实现快速响应的目的。借助此类平台数量冗余度高、互换性强的特性,可以实现临机动态组网、智能移动接入、快速自我修复等功能,并提供感知信息不间断流转的全时服务,从而让指挥员全时空、无障碍地感知战场态势。比如,通过人机结合的智能管控模块,可以实现不同单元的跨网系融合功能;通过随遇接入的预留端口,可以实现即插即用的动态组网功能,以提升指挥链路的弹性抗毁能力等。

态势融合突出多源高效、云边一体

智能化时代,面对海量战场态势信息,采用智能化处理技术无疑已经成为战场态势融合的不二选择。当前阶段,智能化数据处理技术在语义分析、信息关联匹配、数据搜索与提取等方面已表现出较大优势,其能够根据数据属性进行自适应算法匹配,极大地缩短态势融合时间。据悉,外军开发的“普罗米修斯”系统,可以融合地面态势感知节点的各项数据,通过对情报信息进行快速分析以识别潜在威胁,可有效提升数据从传感器到作战人员的传输速度。未来战场,经过处理的关键数据可以以标签形式直接标注在智能化指挥系统的动态图层和主要目标之上,便于目标关联分析与建立优先级序列,以便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在虚实空间交互,从而满足联合战场和智能化作战的多样化需求。

未来智能化的战场态势融合,将依据信息服务对象或作战进程的需要,构建去中心化、云边一体的数据融合平台。通过构建由众多轻量化、小型化节点组成的云边协同计算平台,可以实现态势信息的动态交互,进而提高平台的一体化部署、一体化使用和一体化作战能力。战场态势融合将实现由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架构转变,由实实交互向虚实交互转变,以支撑全域、实时、自主的信息融合。在此基础上,未来的智能化决策流程将能够摆脱传统金字塔层级决策结构的束缚,行动的发起者可以直接高效管控大量作战单元,以更短的指挥控制链路、更快的信息处理速度、更高的作战管理效率,灵敏快速地根据作战形势变化选配多种兵力组合、拟制多样化作战方案,使指挥决策更加灵活敏捷。伴随着战场态势融合平台的分布式部署、智能化作业以及共享化使用,必将实现战场态势自主交互、智能融合,从而有效提高指挥机构的作战指挥效能。

态势理解实现人机互补、综合接入

相比于人类,机器在存储、计算等方面的能力优势明显,具有精准性、快速性、可重复性、有限智能等特征。综合人类与机器的优势进行深度互补,是当前人工智能应用于战场态势认知的必由之路。未来智能化作战,将在人机互补的前提下,实现战场态势的一致性理解。首先,依据海量历史数据,利用智能算法进行作战体系重心分析、战场脆弱点挖掘、作战力量协同优化等。其次,充分发挥人脑在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的特长,结合机器在搜索、计算、存储、优化等方面的优势,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从而实现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的互通共享,形成对战场态势的更高阶理解和认知。

从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智能化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将基于统一时空基准,纵横贯通各级各类指挥信息系统,覆盖侦察情报、指挥控制、国防动员、政治工作、后装保障等诸多要素,并按需接入气象水文、地理空间等通用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支持战场态势全面感知、融合与理解。未来智能化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敌我厮杀,更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民生等各个领域。适应这种趋势,未来战场上运用智能化方式理解战场态势,不仅需要完成同一框架内目标的特征表达、活动规律发现和分析,支撑对目标的自适应预警探测和感知,还要理解和研判社情、民情、舆情等多种因素对作战行动的综合影响,构建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建立从态势感知、态势融合到态势理解的闭环,进而为遏制和打赢战争奠定坚实基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