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职方阵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新疆军区某档案馆走活文职人员培养路子——

助“孔雀蓝”成长为“专业通”


■徐冬 杨静

“请大家仔细看,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不到5分钟的时间,一份因折痕破损的老档案经过湿托技术处理变得崭新,断裂的字迹恢复清晰。新疆军区某档案馆助理馆员、文职人员殷春雪展示快速修复档案的技术,赢得围观学员阵阵掌声。

笔者了解到,起初该馆主要依靠初任培训等方式培养文职人员,使其具备适应岗位必备的军政素质和基本业务能力。随着强军事业加快推进,他们进一步精细化制订政策举措,不断调整优化文职人员培养体系,推动文职人员能力素质全面转型升级。为使文职人员最大限度发挥专业特长和能力优势,该馆探索运用“一人一案”培养模式。

殷春雪是某大学环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9年考入该馆后,在温湿度控制和档案保护方面有所研究。由于掌握档案修复技术的人员出现断茬,她面对馆里亟待修复的老旧档案也无能为力。后来,经多方协调,组织派她前往自治区档案馆参加档案修复培训班。经国家图书馆研究员言传身教,她顺利掌握了档案修复技术,并将所学传、帮、教给相关人员。

文职人员朱家煊是某大学档案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档案理论基础深厚,但对部队档案工作缺乏深入了解。针对这一实际,该馆为其精准规划成才路径,量身订制成长计划。“当兵锻炼后,我被安排到馆内收集整理组任职半年,在这里了解了军队档案收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学习了与立档单位打交道的方法。”朱家煊欣喜地说。经过实践锻炼,仅一年时间,朱家煊就从一名地方院校毕业生成长为合格的军队档案研究人员。

为使文职人员快速成长,该馆依托机关档案业务指导部门进行送学培训。某大学档案专业毕业的文职人员周赟赟,精通档案理论和专业技术,但写出来的文章缺乏“兵味”。该馆积极协调,将其送至军区有关部门进行培训。3个月后,她成功将军队理论研究方法运用到档案工作实践中。近年来,她潜心研究馆藏档案资源,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完成了一套50余万字的编研成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