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秀水泱泱 红船依旧


■程华

南湖,江南水乡“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人间胜境。红船,南湖上一艘缓缓划行的游船。1921年7月23日,13名代表来到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7月30日晚,代表们正在开会,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窥视一番后又匆忙离去。为了防止意外,会议立即中止,代表们转移到浙江嘉兴,在南湖红船上完成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

浙江歌舞剧院打造的歌剧《红船》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艺术再现了发生于百年前的重大史实;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和舞台空间,展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背景,让观众再次沉浸在寻迹百年理想的激情咏叹之中。

歌剧《红船》突破传统歌剧的线性叙事构架,大胆采用非线性的多重回环式叙事结构。全剧以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上继续进行的会议为主轴,其间编织有五四爱国运动、驱张运动、营救陈独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等与中共一大召开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全剧脉络清晰、叙述流畅,节奏张弛有度、情感跌宕起伏,将厚重的历史题材故事讲述得生动而富有情感张力。

歌剧是主要以歌唱和音乐交代剧情的舞台艺术。《红船》将西洋歌剧和民族歌剧有机结合,独唱、合唱、重唱等诸多形式交替更迭,使全剧音乐语汇层次丰富并呈现出鲜明的叙事性与抒情性。剧中音乐以雄浑激扬的行进式为主节奏,追求音乐与叙事、人物、情感的融合,展现出恢宏大气、雄浑厚重的品格。贯穿全剧的主题歌《我有一个梦》,“我有一个梦/总有那么一天/中国终将站起来/挺立世界之巅……”以沉郁雄浑的唱腔表达革命先驱们的忧愤与激情、思索与进取、探寻与抉择。

歌剧《红船》结尾处,在中共一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后,代表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情感,“压低嗓门”呼出“中国共产党万岁”之后,剧中毛泽东演绎的咏叹调深情唱出“万岁/轻声地呼唤/见证这一刻瑰伟”“见证这一刻荣晖”“告诉未来/这一点星辉/点亮满天星辰不坠”,情绪张力持续增加,最后直攀而上,使得全剧情感达到顶峰。随之引出气势恢弘的大合唱“万岁,此心长相随……”使全剧思想主旨得以升华。

营救陈独秀一场中的音乐糅合多种唱法,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剧中李达妻子王会悟的宣叙调,以近似画外音的表演特色对会议召开的背景加以艺术展现,为激昂壮阔的舞台演出平添几分柔美。此外,带有鲜明江南水乡特色的船娘独唱等音乐元素也为歌剧增色不少。

歌剧《红船》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特定的艺术技巧相结合。这种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作品更强的艺术生命力。其中,情感饱满的声乐歌唱与形象生动的表演,将革命先驱的群像塑造得立体可信。剧中李大钊雪夜驾骡车送陈独秀离京赴津,看似轻快诙谐实则举重若轻的二重唱,将李大钊的沉稳、陈独秀的豪迈演绎得酣畅淋漓;杨开慧与毛泽东在湘江边惜别,唱腔清冽而柔情,将他们为国为民的深情大义诠释得感人至深;红船上,为应对巡捕检查,代表们悠闲地边打麻将边唱起“日出江花红胜火,七对开杠饼万筒”“春来江水绿如蓝,单坎单吊一条龙”,其机智聪敏被刻画得机趣横生。

歌剧《红船》在宏阔的时代语境中,以时空交错结构和史诗风格,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场景和背景,剧中演唱细腻传神、表演真切自然,塑造出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极具辨识度的舞台形象。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作为庆祝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歌剧《红船》咏叹开天辟地的壮丽史诗,也为新时代文艺作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新的经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