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多“啃”几本垫底的书


■欣 文

一位知名学者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时说:“我不过是多‘啃’了几本垫底的书。”这句话,值得咀嚼回味。

世界上的书,浩如烟海。任何一种学问的书,或许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并不多。因此,学会拣择很重要。多“啃”几本垫底的书,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位作家建议,年轻人读一些“硬性的书”。他的解释是,“我劝大家读硬性的书,不大劝人读软性的文学书的缘故,便是因为先从文学读起,则硬性的书便将觉得难读,不大喜欢,不容易理解了。假如一面读着可以磨炼理性,养成深锐的判断力的书籍,再去读软性的文学书,就会觉得普通甜俗的小说有点儿无聊,读不下去了”。这与“啃”几本垫底的书不谋而合。

读书有时并不在多,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著名学者朱光潜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对读书能力的要求也就愈高。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是一部,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过目百卷千卷并非难事,“入目”的多而“入心”的少。

学者马寅初说过:“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多“啃”几本垫底的书,这里说的“啃”,显然不是粗读,而是精读;不是轻松地读、消遣地读,而是研究地读、长筋骨地读。鲁迅先生对读书就有“硬看”一说,即对难懂的必读书,必须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大凡垫底的书,不是读一遍就能读懂、读通、读透的。毛泽东同志光看过的《红楼梦》不同版本就有二十余种。据说,作家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给自己列了一个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书目。这些书有的是重读,如《红楼梦》是他第3次阅读,《创业史》是他第7次阅读。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啃”垫底的书,是一个入心入脑的过程,离不开“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悟性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韧劲。法国哲学家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作家秦牧则主张“牛嚼”式的精读,牛吃草后,再反刍倒嚼,嚼烂嚼细。读书也要先大体“吞”下去,然后细细研读体味。

“啃”垫底的书,多一些固然好,但不能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把读书多当成装点的门面、炫耀的资本。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我看现在好多人以阅读多但不精而骄傲,这是不对的。切切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地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悟的地方。”

习主席多次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被称为共产党人“圣经”的《共产党宣言》一书,毛泽东同志说他看了不下100遍,邓小平同志说它是自己的入门老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每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垫底的书”。我们需要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