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需要理由吗?制定新年计划可不能少了它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海洋 郭晓航责任编辑:任爽
2018-01-06 03:08

从“众筹”授课到“一站到底”

创新形式给学习一个“投入”的理由

“训练太忙,没有大块时间来学习”“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东西学不会”“网上什么知识都可以搜到,没必要再特别去学习”……谈起平日里学习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时,一些官兵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面对这样的理由,记者和一些连队干部算起了“时间账”:一般情况下,每天中午和晚上分别可以拿出30分钟学习时间,晚上熄灯后加班充电1小时,再加上周末娱乐放松之外,拿出4个小时读书学习不是问题。这样下来,一周的学习时间超过14个小时,可以算得上充裕了。

不是时间问题,难道是因为其他客观因素?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各个连队的图书室和学习室均能提供基本的学习条件,机关、基层的设施保障也能满足学习需求,所以客观因素并非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

硬件设施啥都不缺,为啥偏偏缺人气?在问卷上,一些官兵的回答似乎给出了答案。一名初级士官在问卷中直言:“一看到密密麻麻的字就头晕。”更有战士坦陈,有时捧起书本可能是因为那个时间段按规定不能使用手机。一些连队干部感慨:“现在有的战士好像‘长’在了方寸荧屏的世界里。”

在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赵洋看来,部分官兵学习兴趣不浓,除了个人原因外,还要从组织者自身找原因,因为官兵的学习内容要紧跟时代潮流,学习形式同时也要与时俱进。

在某连组织的一次旅史学习中,指导员王之斌讲述了部队从抗日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光荣历史,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只身俘百敌的郅顺义、“新时期的花木兰”郭俊卿、“独胆英雄”杨世南……接连几个英雄故事讲得他口干舌燥,可抬眼一看,台下的战士们目光却有些呆滞,几个列兵还打起了瞌睡。

难道是大家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在和几名战士聊天后,王之斌决定把教学方式做个改变。借鉴“众筹”观念,他带领全连战士来了场集体参与的旅史课:让每名战士登台讲一段旅史或一个英模故事,让授课人在搜集资料、整理思路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理论水平和思维层次,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思维更新、形式创新,让学习效果不断提升。战士们喜欢玩手游,就结合游戏中的人物设定、故事背景,向大家推荐《三国演义》和一些古代军事名著,融会贯通地去理解战术战法,还借鉴电视综艺节目《一站到底》的对抗模式,组织开展“十九大知识PK赛”,在轻松又不乏紧张的氛围中让官兵们对十九大精神学深悟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让学习伴梦想远航

■张凤坡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官兵朝气蓬勃,是部队最富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只有把握住大好年华,学有所长,学有所获,才能为中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党的十九大作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安排,为人民军队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青年官兵身处大好时代,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青年官兵除了学习社会知识、生活知识外,必须还要掌握过硬的军事知识。这些知识关乎个人和军队建设,容不得半点马虎。毛泽东就曾称读书为“攻书”,“我看这个‘攻’字是有大道理的,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攻读。”也正因此,毛泽东把《共产党宣言》读了不下100遍,《红楼梦》也至少读了5遍。

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中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青年人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掌握真才实学,“曾益其所不能”,让勤奋学习成为梦想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