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忠诚作为学员毕业时的最后一课,它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在最留恋的时刻复诵最神圣的誓言;它是一份朴素的情感,哪怕已经交代了千百遍,哪怕知道你已经长大,还是会忍不住叮咛、唠叨;它更是一份特殊的荣耀,因为特殊的职能使命意味着特殊的忠诚要求,同时也彰显着学子们特殊的忠诚纯度。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在最留恋的时刻复诵最神圣的誓言
■朱安庆
每年毕业季,母校都会用各种方式送别自己的学子,也会送上临别的寄语与赠言。方式有多种,有的将“感恩”作为最后一课,有的希望学子们将“初心”珍藏于心,还有的希望学子们记住曾经的“苦难辉煌”。对于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学子们来说,母校的寄语是“忠诚”。
这份嘱托就好像每次临行前,母亲都会为孩子整理行装、系好扣子一样。只不过,母校为学子们系紧的,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理想信念。
把忠诚作为学员毕业时的最后一课,它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在最留恋的时刻复诵最神圣的誓言;它是一份朴素的情感,哪怕已经交代了千百遍,哪怕知道你已经长大,还是会忍不住叮咛、唠叨;它更是一份特殊的荣耀,因为特殊的职能使命意味着特殊的忠诚要求,同时也彰显着学子们特殊的忠诚纯度。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尤其是在人年轻的时候。”紧要处显忠诚,点滴间铸忠诚。无论是入学的第一课,还是毕业的最后一课,无论是平时课堂上教员们的谆谆教诲,还是毕业时母校的临别寄语,都是为了打牢学员们的人生底色,走好之后的军旅人生路。
令人欣喜的是,学员们走过的军旅路虽然不长,还没有经历过很多磨难和考验,但党旗前的铿锵誓言、日常点滴的行为举止,还有那毕业时的戍边申请,都已经无声地证明:忠诚的血液已经在他们身体里悄然流淌。
别忘了我们的约定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给毕业学员的最后一课
■果翃宇 李嫒雯
金陵梧桐茂密时,道是情意最浓。
那天,天空晴朗,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学员焦菲,特地来到综合楼前的革命先驱雕像群前,与先辈的雕像合了一个影。
“我要把这张照片珍藏,无论去往哪里,先辈们的无限忠诚和勇气智慧是我永远奋斗追求的方向。”焦菲的话,是许多毕业学子共同的心声。
临近毕业,这所学校与毕业学员们又一次重温了那个早已许下的约定:你们怀揣光荣梦想投身军旅时,在这里坚定理想;你们背上青春行囊奔赴战位时,在未来牢记初心。

学员焦菲在毕业前夕,到革命先驱雕像群前致敬。王泓钧摄
无论你走多远,不要忘了55号的印痕
熄灯号响后,自习室里很静,静得只听见学员徐文斌的翻书声。这张陪伴了他4年的课桌上,一本素雅的小册子被静静摊开——书名叫《55号印痕》,里面承载着80余位教员对全体毕业学员的临别叮嘱。
“青春时,要把最宝贵的精神印刻进人生。”翻看小册子第一眼时,徐文斌脑海里蹦出来这样的感受。
板桥街道振兴路55号,在这个对他来说无比熟悉的校园里,流传着无数教员与学员的点滴故事。在《55号印痕》中,教员们的寄语虽然各有不同,但字里行间都映射着一个厚重的嘱托——忠诚。
“无论你走多远,我都希望你们能牢记使命……”看到副教授方晓志的寄语时,徐文斌一下子想到了两年前的自己。
“部长阁下,请您移步这边,我们马上要前往会场。”那是一次重要的外事活动,还是大二学员的徐文斌作为联络员,在与外方工作人员沟通后,落落大方地将对方高级官员,从驻华使馆的轿车上请至会议用车,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这次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徐文斌独立完成的任务,徐文斌都完成得有礼有节。“外交无小事,每一刻,你都是国家的形象。”带队出发前,方教授的嘱托给了他独当一面的勇气。
“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忠诚的气节,都要有在绝境险境中的过人胆略。”“风险和考验也许会不期而至,希望你们敬终如始,坚守忠诚。”“忠诚、奉献、严谨、求实是人生的基石,你们是55号永远的牵挂。”……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嘱,让学员们在“最后一课”更加深刻地懂得了忠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