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回眸丨抗日战争中我军战略运筹的胜利

来源:环球军事杂志作者:都吉庆责任编辑:任爽
2018-08-09 10:09

因敌而变,而不是硬拼蛮干。

抗战开始时,我党我军的力量非常有限,不仅不能和装备精良的日军相比,也赶不上国民党军队的水平。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弱小的力量,却在抗战中越打越大、越战越强。我军“以弱胜强”的奥妙,很大程度上在于高超的战略运筹。早在全面抗战刚刚爆发时,毛泽东就在1937年8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红军的军事战略方针,就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集中消灭敌人兵团,以及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体现了我党对抗日作战的正确战略思考。

全面抗战爆发后,尽管几次大的会战打得轰轰烈烈,但并未挡住日军进犯的脚步。当时的战场实践表明,过去土地革命战争年代的运动战战略,已经不适用于艰苦复杂的全面抗战战场,而灵活的游击战争战略,又引起国民党对我党我军“游而不击”的指责,以及党内部分同志的困惑。在历史的紧要关口,毛泽东同志坚持“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先后撰写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战略文献,科学阐释了优势与劣势、强大与弱小、进攻与防御、持久与速决、内线与外线、主动与被动、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包围与反包围、大块与小块、面与点、消耗战与歼灭战等辩证关系,明确了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3种作战形式的转换关系,揭示了中日力量对比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战争进程从曲折到胜利的规律,得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科学论断。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不仅远超日本侵略者的预想,还走在历史前面,预言了抗日战争的基本进程,提前勾勒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的胜利路线图。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论持久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