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它木,与造化争妙。”这是对古代匠人巧夺天工、技艺精湛的赞美。这些造型奇特、极具创意的中国古建筑,之所以屹立不倒、流芳百世,离不开古代匠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创新型人才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武器装备保障领域,有这么一群创新达人,他们虽然不穿军装,却每天与武器装备为伴;他们虽然扮演战场幕后保障者,却在创新路上勇做排头兵。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用匠心铸造大国重器,成为一张张闪亮的名片。
前不久,在空军装备修理系统人才工作会议上,来自航修领域数十个军工厂的维修高手轮番上阵,交流经验、分享“秘籍”,为创新型人才发展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宝贵建议。在这支人才队伍里,有活到老、学到老的“60后”老工匠,有经验丰富的“70后”工匠大叔,更有朝气蓬勃的“95后”小发明家。他们大胆创新、放飞梦想,逐梦蓝天、矢志强军。本期,我们遴选出3位基层工匠,带您感受老中青三代工匠的创新风采。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六〇后”“七〇后”“九五后”老中青三代工匠讲述创新故事——
“草根”创客搅活一池春水

代学桂。
“60后”飞机改装人代学桂在平凡岗位创新求变——
有个爱好叫学习新事物
说起改装汽车,人们会感到很“潮”,而说起改装飞机,尤其是改装军机,恐怕很多人想都没想过。代学桂是一名活跃在军机改装一线的“60后”老工匠。尽管快要退休了,但他始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30年如一日,代学桂在平凡岗位上创新求变,先后主持完成了飞机尾翼电加温前缘改进等5项军内科研项目,3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尚未普及,车间里仅有的一台计算机只能打字。代学桂和工厂其他技术员一样,随身携带铅笔、橡皮、三角板和丁字尺,制作技术手册和图纸全靠一双手和一支笔。一根线的粗细、虚实和曲直,全凭“手感”,工作效率很低。
代学桂依然记得,20年前那次飞机装置图纸设计的经历。那次设计相当复杂,制图过程中,哪怕错了1毫米,整张图纸都要“从头再来”。为了测绘图样,代学桂无数次推倒重来,历经一个月,代学桂终于完成200多张测绘图样。这个速度,当时已是超乎想象。
后来,工厂掀起了学习计算机制图的热潮,他的测绘纪录很快被打破。没有计算机基础的代学桂,不仅学得慢而且容易出错。
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计算机绘图,编写工卡既高效又美观,代学桂坐不住了。
“没有基础,我从头学。”通过自学,他渐渐学会使用办公和制图软件。不论曲线、直线、虚线和实线,只需轻点鼠标,一张清晰的设计图就能完成。代学桂感叹:“还是高科技好使!”
科技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几年前,在研制某型飞机尾翼电加温前缘技术时,除了绘制设计图纸,代学桂还组织编写了100多份前期准备文件,完成这些任务他只用了不到20天。
随着工厂主修装备更新换代,制图和办公软件也随之升级。面对更加复杂的操作界面,代学桂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了软件的操作技巧。
代学桂的徒弟说,师父总喜欢学习新事物,闲下来会看手机、“刷”微信,时不时还点评几句。原来他看的都是有关航空修理专业的微信公众号,发现好的文章还会转发朋友圈。
不仅如此,代学桂还时常把这些知识和日常工作联系起来,与徒弟分享创新心得。代学桂认为,未来舞台是青年工匠的,他们应该有一个创新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