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连推13篇重磅文章,给我们哪些启示?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任爽
2018-10-09 16:36

【新思想源于对实践的深刻把握】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孜孜不倦的实践和探索,体现的是历史的眼光、缜密的思维、深刻的洞察和博大的胸襟。

采访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数字——

“在正定工作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的足迹遍及全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 “宁德地区124个乡镇,他去过123个,跟着他下去调研,一年要穿坏三四双解放鞋”; “在浙江工作了6个年头,他跑遍所有的县市区”; “虽然只在上海工作了7个月时间,但他马不停蹄考察了全市所有19个区县”……

采访中,我们还听到这样的故事——

“当年下乡他经常骑自行车”; “他冒雨走泥路看茶山”; “热了就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擦汗”; “他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又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曾深情回忆,在梁家河7年的插队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这都是碱性土地,怎么种出来的玫瑰?” “脆李是否属于李子的一种,个头有多大?颜色是红色、青色还是黄色?” “三峡现在还有猴群吗?退耕还林是人工造林还是飞播造林?” ……

采访中,很多干部群众表示,听到总书记这么细致的提问,都感到有些惊讶,总书记惊人的记忆力和广博的知识令人折服。

在长期的实践中,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习近平总是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和观点,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很强的战略指导作用。

“总书记总是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是习近平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人们发自内心的一致评价。

“上世纪80年代末,围绕脱贫,闽东干部群众曾有三大设想:修建温州到福州沿海铁路、开发三都澳50万吨良港、创办赛岐开发区并发展成中心城市。”曾长期在福建分社工作并多次赴宁德采访的本报记者赵鹏说,刚刚到任宁德的习近平没有轻率表态,而是轻车简从实地走访了闽东9县市,这其中就包括“三进下党”。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要以弱鸟先飞、水滴石穿的精神摆脱贫困。

“他实事求是地指出,这三大设想看似一劳永逸,恰恰忽略了自身的努力,只想借助外界力量解决发展问题,思想根源上还是‘等靠要’。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绝不能寄希望一下子抱个‘金娃娃’,必须‘要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

“总书记确实高瞻远瞩!”在浙江安吉采访时,干部群众也由衷赞叹。

“当时人们常说,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也有人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样的认识,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固然是可喜的,却没有说到本质。总书记的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二者的辩证关系讲透了,真正是拨云见日、点石成金!”本报浙江分社记者顾春说。

“安吉县的同志感叹,总书记的一句话让安吉守住了生态优势,也赢得了发展优势,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成为了‘中国最美县域’。”

“总书记视察重庆果园港之后,我三次到果园港采访,每一次都能感受到变化。”本报重庆分社社长王斌来深有感触,“最重要的变化是职工信心更足了,心气更高了!”

“总书记那双温暖又厚实的手,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回忆起两年多前见到总书记时的场景,果园港生产部经理助理郑骁依然心情激动,“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和我的同事一定要把幸福奋斗出来!”

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正是因为源于实践,新思想具有巨大的引领力;正是因为源于实践,新思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正是因为源于实践,新思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航拍湖南湘西十八洞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