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分”的压力扛过去了,便是逆风翻盘的动力。张锦鹏的日常训练更加刻苦了。杨宇翔摄
带兵人不戴“有色眼镜”,当事人才能放下“包袱”
张锦鹏的反常表现,没有逃过排长吴学超的眼睛。眼看张锦鹏变得沉默寡言、经常愣神发呆,吴学超心里既心疼又担忧,害怕他就此消沉下去,一蹶不振。
吴学超把床铺换到张锦鹏边上,训练、吃饭、睡觉,与他形影不离。在倾听张锦鹏诉说了内心的委屈和迷茫后,吴学超给他倒了一杯水问道:“这杯水重吗?”
“不重!”
“那你能端多久?”
“半个小时没问题!”
“那端一天呢?一杯水并不重,但你端得越久就会觉得越重,一直重到你无法承受。其实,换种方式,感觉累了,把它放下就好了。”吴学超说,人生的机会很多,这一次没有把握好,可以调整一下,继续迎接挑战,千万别让一杯水压垮自己。
那次谈话后,张锦鹏感觉整个人轻松了许多。
带兵人不戴“有色眼镜”,当事人才能卸下“包袱”。就在排长吴学超把铺盖搬到班里的同时,班长覃新源也立即组织召开班务会,要求全班不得再议论这件事,并引导班里的战士换位思考,理解张锦鹏的遭遇,一起帮助他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有效减轻了张锦鹏的心理负担。班里的战友也开始转变对张锦鹏的看法,自觉拉近与他的距离。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张锦鹏心中有了答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弥补曾犯下的过错。”
2015年5月,张锦鹏再次申请参加总队预备特战队员集训。一个老乡劝他说,还有几个月就面临退伍,你这样一个受过处分的人,能不能留队还是未知数,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面对老乡的不解,张锦鹏认为,只要好好干,同样能当个好兵。
“可怕的不是跌倒,而是跌倒后从此躺着不起。”该支队政委金驰宇告诉记者,支队要求带兵人首先不戴“有色眼镜”,对犯错的官兵不抛弃不放弃,在给予关怀关爱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重塑其信心与斗志,帮助他们重新点燃军旅道路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