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里的“神奇爷爷”“神奇奶奶”来了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陈思 姚宏 王微粒责任编辑:杨红
2019-05-14 03:01

吴国芳在演示气浮球装置。李晓娟摄

埋下一粒希望的种子

孩子们喜欢“大篷车”,不仅是爱看各式各样新奇的科学实验,还喜欢听爷爷奶奶讲他们亲历的科研故事。

卓尚攸年轻时曾是罗布泊核试验队伍中的一员,在那里,他度过了“天当房,地当床,野菜野草当干粮”的青春岁月。当他为孩子们讲述起老一辈科研人的故事时,所有人都听得着了迷。

“那里的爷爷奶奶真的没有水喝吗?”一个小孩说着,眼泪便掉了下来。窗外的余晖映照在孩子与老人的脸上,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张俊科是“哈军工”时期最早的一批计算机人。每当与孩子们聊起“银河团队”奋勇攻关、为祖国事业献出生命的故事,他的心情总是难以平复:绝症晚期仍在病床上坚持工作,并完成了整整5大本教材的蹇贤福,直到“银河-Ⅰ”研制成功,才带着莫大的欣慰离开;同样带病工作,病魔侵袭时一声不吭的王育民,倒下时手中还握着测试笔……

孩子们不一定记得住那些闪光的名字,却总会被那些故事所打动,举着手问“哈军工”是什么样?张俊科激动地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有人考上了国防科大,如果我还在世,一定去校门口迎接你们!”

“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一粒种子,这也许是‘大篷车’最大的意义。谁敢说再过二三十年,这些孩子中不会出现邓稼先、陈景润呢?”对于孩子们的未来,老人们充满希望。

花城社区、长坡社区、板江中心小学、梅湖小学、乌山小学……从城市到农村,从社区到学校,“大篷车”的足迹走了一路,老人们的精神也感动了一路。

“这样高龄的老人都不遗余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做。” 不知不觉间,“大篷车”的精神感染了许多人,一些志愿者纷纷加入进来,甚至连小学生在参观了几次他们的科普展览后,都主动地当起了小解说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