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腊味里的乡情

来源:中国民兵 作者:伍海峰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1-02-18 10:01:35

在老家有这么一句俗话:无辣不欢,无腊不年。每一个云南人,都有一段关于腊肉的故事。在我的眼中,这种家乡的腊味是贯穿全年的。无论城市还是乡镇,几乎每家每户饭桌上都会腊味飘香。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能在春节吃上几顿腊肉,是全家最隆重的期待。除夕那天,父亲会起早攀上黝黑的房梁取腊肉,母亲则去地里摘花椒、辣椒,准备辅料,而后全家人幸福地忙碌起来。我在一旁咂嘴欣赏着那黢黑的腊肉在父亲沉稳的刀下褪去浮尘,在母亲温柔的手上再泛红光。入锅的腊肉咕嘟咕嘟煮开,浓郁的肉香在老房屋散开来,那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记得新训结束下连时正值过年,炊事班的切菜声唤起了我对家乡腊肉的思念,吃不好也睡不好。眼看着我茶饭不思,指导员给母亲打电话说:“你家小子的胃想家啦,他说想吃腊肉。”母亲一听,放下手头的活,带着房梁上那块黑黢黢的腊肉便火急火燎地赶到千里之外的连队。其实我知道,送腊肉只是母亲的一个借口,参军后,她一直都想到部队看看我,那次终于如愿。

母亲的匆匆探望和腊肉的到来,缓解了我的思乡之情。从此,我认定母亲熏的腊肉能解乡愁。于是,每次休假归队,我总会在那熏黑的竹架上取几块腊肉带回连队。

有时候,战友们休假归队,也有带自己家乡腊肉的。于是,我对腊肉有了新的味觉。相比母亲做的烟熏味腊肉,广东腊肉带着些许香甜,四川腊肉辣得过瘾……

一次休假,我带了两块战友送的腊肉回家,并有滋有味地跟父母描述这腊肉的味道如何独特,完全没发现他们眉宇间的不自然。

晚饭后,我在卧室隐约听到老两口的对话。母亲伤感地说:“他爸,你说海峰是不是吃腻了我做的腊肉了?”父亲在一旁安慰:“娃在外面待久了,总要接触些新东西嘛,换换口味也正常。你就别瞎操心了。”听到这里,晚饭时入肚的腊肉烧得我胃里火辣辣的,一股歉意瞬间涌上心头。

其实,父母很早就搬到镇上住了。镇上有着严格的防火规定,烧秸秆都要罚款,更别说烟雾缭绕地熏腊肉了。因此,杀年猪时熏下的腊肉自然挺不到第二年。但每次我休假回家,那个竹架上总是挂满了腊肉。我带着疑问去问母亲,她白了我一眼,说:“你在部队那么辛苦,不管有钱没钱,每个月都会想办法定时打钱回家,老妈熏个腊肉肯定也会想办法啊。”

一次休年假,我没有通知父母,悄悄赶回了家。在小区门口,我正好撞见他俩拎着袋子匆匆忙忙上了公交车,便打了个出租车在后面跟着。七拐八绕,一路颠簸,车子到了目的地。那是一片专供熏烤腊肉的空地,一个个小棚子往外吐着烟。他们寻了个小棚子也钻了进去,没多会儿,小棚子开始冒烟,从淡淡烟雾到浓烟,最后几乎笼罩了整个棚子。我正准备上前一探究竟时,他们出来了,带着一身烟尘,佝偻着腰咳嗽不止,休息几分钟后,又冲进熏腊肉的“战场”。我感觉鼻子一阵酸涩,奔向小棚子一把抱住矮小的母亲:“妈,今年过年我陪你们多做点腊肉,我想给战友带一些,他们都说你做的腊肉好吃……”擦了擦眼角被烟熏出的眼泪,母亲像得到表扬的小孩子一样咯咯笑出了声:“好好好,孩子们爱吃,我就多做点!”

今年提倡就地过年,网友们便晒出各种从家乡寄来的“妈妈牌”年货,并深情地称这种爱叫“妈妈不嫌你胖”。我自然也收到了最美味的“妈妈牌”腊肉。“来来来,云南腊肉出炉喽,来得晚的可就抢不到啦……”我一边吆喝着战友,一边取出床下的腊肉保温盒。并不宽敞的宿舍里,扑鼻而来的腊肉香味和春节的欢乐喜气交织相融,浓郁的年味蒸腾而上。正应了那句——无腊不年。

(中国民兵·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