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色刚蒙蒙亮,炊事员黄书利早已悄悄起身,推开操作间的大门,换上工作服,率先踏入属于自己的“战场”——厨房。
2014年,中队的炊事员退伍,黄书利抱着来到部队要学一门技术的想法,报名参加炊事员集训,从步枪手转岗成为了一名炊事员。然而到了炊事班他才发现,炊事员的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面对陌生岗位,他感受到了“兵荒马乱”,修订食谱、提报次日订菜需求、算账……本想在新岗位上大展身手的他,在柴米油盐前低下了头,只能从和面、择菜、切墩儿等基础工作学起。
第一次掌勺炒菜,黄书利就收获了不少“差评”,“汤太淡了”“米饭夹生”“肉好咸”……饭后大家的吐槽让他倍感失落。事后,指导员对黄书利说:“小厨房连通的是大舞台,你不下苦功夫,是当不好炊事员的。”这番话让黄书利意识到,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炊事员,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自那以后,每到饭点,黄书利便开始观察战友们喜欢打什么菜,哪些菜剩得多,餐盘里什么吃得最干净。为了提升菜品质量,他上网跟着教学视频反复练习,购买专业书籍钻研烹饪技巧,休假时主动到地方饭店观摩学习。他还根据官兵意见改良菜谱,坚持每天抽出一小时练习刀工和颠锅。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一年钻研,黄书利不仅解决了饭菜味道不佳的问题,还创新了许多美味的特色菜品,深受战友好评。除此之外,为了改变中队面食除了包子就是馒头的单一现状,他潜心研究面点制作,纸杯蛋糕、瑞士卷、抹茶蛋糕等精致点心纷纷亮相,赢得战友们好评连连。如今,黄书利在炊事岗位上战斗了十余年,考取高级厨师证,熟练掌握湘菜、鲁菜、面点、糕点等菜品的制作技艺,从“小白”变成了“大厨”。
“书利,你的同年兵们,有的当骨干,有的参加比武竞赛,慢慢都收获了不少鲜花与掌声,获得不少荣誉,你成天跟锅碗瓢盆打交道,不觉得可惜吗?”面对这样的疑问,黄书利回答道:“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灶台就是我的战场,同事们吃得满意,就是我最大的荣耀。”
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黄书利的爱人临近生产。正当他准备休假时,得知所在中队成为疫情收留点,便主动向中队党支部请缨,留下来进行伙食保障。那时炊事班只有2个人,却要保障200余名官兵的伙食,加之疫情期间需减少人员流动,他们两个人还扛起了消毒、送饭、收拾操作间卫生等工作。那段日子,超负荷的工作量、对妻儿的愧疚与牵挂,常常让黄书利身心俱疲。他就这样坚持了三个月,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不仅收获了各级领导和战友们的好评,也因此收获了军旅生涯第一个三等功。他更加坚信三尺灶台一样能干出不凡的成绩,平凡的岗位依然能创造不平凡的价值。
有段时间,中队归队的同志总是“大包小包”,察觉到中队出现的“外卖之风” ,黄书利立即行动起来。他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战友们的口味偏好,及时与司务长对接调整食谱,换着花样制作官兵们的特色家乡菜,还在周末增加特色小吃,让战友们吃得舒心、吃得放心。
4000 多个日夜,黄书利用一道道精心烹制的菜肴,书写着平凡岗位的不凡故事。他先后多次完成总队训练基地、军娃夏令营、军地联谊伙食保障任务,受到总队、支队领导表扬,立三等功一次,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官,获得“四有”优秀士兵两次、嘉奖三次。他用行动诠释了任何成就的背后,都是一场耐得住寂寞的 “长跑”。未来,他仍将扎根这方烟火天地,用灶台为纸、油烟作墨,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